《次宣州太守韵》

时间: 2024-12-29 19:47:33

肯将荷政削民庐,好把宽仁答乘舆。

襦袴胜夸今日富,春秋欣见有年书。

门施水薤何须尔,庭卧桁杨只晏如。

拟颂中和献天子,鲰生无语却踌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宣州太守韵
林宗放 〔宋代〕

肯将荷政削民庐,好把宽仁答乘舆。
襦袴胜夸今日富,春秋欣见有年书。
门施水薤何须尔,庭卧桁杨只晏如。
拟颂中和献天子,鲰生无语却踌躇。


白话文翻译:

愿意将治理的责任减轻,让百姓的居所安宁;希望以宽厚仁慈的态度回应天子的问候。
穿着的衣服虽然胜过今日的富丽,但春秋时节还能欣喜地见到年年有书信。
门前种植水葱又何必呢,庭院中卧着的杨树显得安闲自在。
打算向天子颂扬中和之道,然而内心却是无言以对,感到踌躇不已。


注释:

  • :愿意。
  • 荷政:治理的责任。
  • 削民庐:使百姓的居所和生活更为安宁。
  • 宽仁:宽厚和仁慈。
  • 襦袴:指当时流行的衣着。
  • 春秋:象征时间的流逝。
  • 水薤:一种植物,常生于水边。
  • 桁杨:指庭院中安静生长的杨树。
  • 中和:指和谐、中正的状态。
  • 鲰生:这里指无言无语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中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和谐统治的向往,而“鲰生无语”则暗示了对现状的不满与无奈。这些元素结合,构成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宗放,宋代诗人,生于知名的文化盛世。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关注民生,表达对政事的看法。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担任地方官职时期,表达了他对治理与民生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应承担责任的期待。


诗歌鉴赏:

《次宣州太守韵》是一首展现诗人对理想治理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的作品。在这首诗中,林宗放通过对政治责任和民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受。诗的开头,诗人愿意减轻对百姓的苛责,体现出一种关心民生的仁爱精神。而在描绘个人富贵与社会和谐的对比中,他却感到了一种无奈。尤其是“门施水薤何须尔,庭卧桁杨只晏如”,诗人用水葱和杨树的意象,表现出对自然安闲的向往,反映出对喧嚣政事的逃避心理。最后一句“拟颂中和献天子,鲰生无语却踌躇”,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面对复杂政治环境时的沉重与无奈,尽管心中有理想,却难以言表。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明了,情感上隐含深邃,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肯将荷政削民庐”——表达了诗人愿意减轻对百姓的负担。
  2. “好把宽仁答乘舆”——希望以宽厚仁慈的态度回应上级的问候。
  3. “襦袴胜夸今日富”——即使穿着华丽的衣服,也不如内心的富足。
  4. “春秋欣见有年书”——对时间的珍视,愿意在岁月中见证成长。
  5. “门施水薤何须尔”——质疑门前种植水葱的必要性,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6. “庭卧桁杨只晏如”——庭院中安静的杨树,象征自然的宁静。
  7. “拟颂中和献天子”——有意向天子献上和谐之道。
  8. “鲰生无语却踌躇”——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感到无言以对。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描绘个人的富丽与社会的安宁,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对比,表达了对和谐治理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政:象征治理的责任。
  • 宽仁:象征仁爱的治国理念。
  • 水薤:象征对生活的简单需求。
  • 桁杨:象征宁静与安逸。

这些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与个人安宁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复杂政治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肯将荷政削民庐”中的“荷政”指的是什么? a) 个人财富
    b) 政治责任
    c) 自然环境

  2. “拟颂中和献天子”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骄傲
    b) 渴望和谐
    c) 绝望

  3. 诗中提到的“鲰生”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a) 有话要说的人
    b) 默默无言的人
    c) 喜欢争辩的人

答案:

  1. b) 政治责任
  2. b) 渴望和谐
  3. b) 默默无言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 白居易《琵琶行》:反映民生疾苦与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林宗放的作品更加关注社会治理与民生,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的豪情与饮酒的快意。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