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十首》

时间: 2025-01-19 14:57:31

柘枝舞罢竹枝歌,风烛须臾奈尔何。

马玉池中鸿雁密,定王台上骆驼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枝歌十首》
作者: 汪元量〔宋代〕

柘枝舞罢竹枝歌,
风烛须臾奈尔何。
马玉池中鸿雁密,
定王台上骆驼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舞蹈结束后,竹枝歌声回荡,风中烛火摇曳,令人感到时间短暂而无奈。马玉池里鸿雁成群,定王台上骆驼众多,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注释:

字词注释:

  • 柘枝: 一种植物,常用作乐器或装饰。
  • 竹枝歌: 指一种流行的民间歌谣。
  • 风烛须臾: 形容时间短暂,烛光在风中摇曳不定。
  • 马玉池: 可能指代某个地名或水域,寓意自然景观。
  • 鸿雁: 指大雁,常在秋冬季节成群迁徙。
  • 骆驼: 指负重的动物,常在沙漠地区出现,表现出商旅的繁忙。

典故解析:

  • 定王台: 可能指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地方,承载着许多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人们的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竹枝歌十首》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竹枝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诗的前两句通过“柘枝舞罢竹枝歌”展示了舞蹈的结束,令人感受到一种短暂的美好。而“风烛须臾奈尔何”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后两句则描绘了自然中鸿雁和骆驼的繁忙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们在生活中追寻的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在描绘日常生活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让人在欣赏美丽景象的同时,也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这种将生活与自然融合的手法,体现了汪元量细腻而深邃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柘枝舞罢竹枝歌: 舞蹈停止,歌声回荡,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
  • 风烛须臾奈尔何: 烛光在风中摇曳,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马玉池中鸿雁密: 描绘自然中鸿雁成群的景象,生动而富有活力。
  • 定王台上骆驼多: 表现了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骆驼的出现象征着商旅繁忙。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之间形成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 “风烛”比喻生命的脆弱,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对生活的观察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柘枝: 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舞蹈的欢愉。
  • 烛光: 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鸿雁: 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自由。
  • 骆驼: 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与商旅的繁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竹枝歌》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风烛须臾奈尔何”这句诗想表达什么情感?
    A. 生命的脆弱
    B. 生活的快乐
    C. 自然的美好
    D. 商旅的繁忙

  3.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A. 狗
    B. 鸟
    C. 骆驼
    D. 鸿雁

答案:

  1. B
  2. A
  3. C,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汪元量的《竹枝歌》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自然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强调国事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3. 《汪元量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