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烟雨》

时间: 2025-01-19 19:54:20

峰涧烟波翠霭浓,危亭飞耸到晴空。

鸳来菡萏红香里,人在琉璃翠影中。

洗出岚光全是雨,卷回秋暑却因风。

使君夜宴冰壶里,更有银河一派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沧浪烟雨
作者: 李翔 〔宋代〕

峰涧烟波翠霭浓,
危亭飞耸到晴空。
鸳来菡萏红香里,
人在琉璃翠影中。
洗出岚光全是雨,
卷回秋暑却因风。
使君夜宴冰壶里,
更有银河一派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雾弥漫、青翠欲滴的山水景象。山间的波光荡漾得十分浓烈,亭子高耸入云,仿佛直通晴空。成双的鸳鸯飞来,在红艳的荷花香气中嬉戏,人在晶莹剔透的影子里徘徊。洗净的云光全是雨,卷回的秋暑是因为微风的缘故。使君在夜晚的宴会上,冰酒在壶里,仰望那银河似乎也在与他相通。


注释:

  • 峰涧:山峰和溪涧,指山间的景色。
  • 翠霭:青翠的雾气,形容环境的清新。
  • 危亭:高耸的亭子,表现出其巍峨。
  • 菡萏:指荷花,象征美丽与清香。
  • 琉璃:形容水清澈明亮,像琉璃一样。
  • 岚光:山间的云雾光影。
  • 银河:天上的星河,象征着浩瀚与美好。

典故解析
“银河”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形容天上的星河,代表着美丽和浪漫。诗中提到的“使君夜宴”也可能是指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翔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翔游览山水之际,受到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沧浪烟雨》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清新脱俗的意境,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诗的开头通过“峰涧烟波翠霭浓”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美感,给人一种恍若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间的感觉。随着“危亭飞耸到晴空”的描写,诗的视野开始向上延展,表现出高远的意境与心境的升华。

中间几句“鸳来菡萏红香里,人在琉璃翠影中”更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现无遗,鸳鸯与荷花的相映成趣,暗含着爱情的甜美与自然的生机。最后几句则将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既有秋雨的清冷,又有夏日的余温,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无常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流露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思,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悠远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峰涧烟波翠霭浓:描绘了山间溪涧的景象,烟雾缭绕,清翠迷人。
  2. 危亭飞耸到晴空:高耸的亭子仿佛直达天空,表现了高度与空灵。
  3. 鸳来菡萏红香里:鸳鸯在荷花中嬉戏,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意境。
  4. 人在琉璃翠影中:人影在清澈的湖水中映出,象征了人与自然的融洽。
  5. 洗出岚光全是雨:雨水洗净了云雾,展现了自然的清新。
  6. 卷回秋暑却因风:微风带来了秋天的凉意,表现了季节的变迁。
  7. 使君夜宴冰壶里:宴会中的冰酒,暗示了高雅的生活情趣。
  8. 更有银河一派通:银河的美景与诗人心境相通,寓意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高耸的亭子,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拟人:鸳鸯的嬉戏让自然充满生命,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赞美了山水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透出一丝哲理思考,反映了诗人在自然与人生之间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峰涧:象征着巍峨的山水,代表自然的雄伟。
  2. 烟波:营造出朦胧的氛围,象征着难以捉摸的美。
  3. 鸳鸯:象征着爱情与和谐。
  4. 荷花:代表着纯洁与美好。
  5. 银河:象征着浩瀚与浪漫,体现了对宇宙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峰涧烟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陆地的干燥
    b) 山水的清新
    c) 城市的繁华

  2. 诗句“人在琉璃翠影中”中的“琉璃”主要形容什么?
    a) 水的清澈
    b) 亭子的高耸
    c) 鸳鸯的颜色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b) 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c) 对古代文化的怀念

答案

  1. b) 山水的清新
  2. a) 水的清澈
  3. b) 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李翔的《沧浪烟雨》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而李翔的作品则透出一种宁静与和谐。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自然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