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心动(泊舟四圣观)》
时间: 2025-01-19 15:53: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肌雪浮香,见梅花清姿,漫劳凝伫。
淡粉最娇,羞把春,长记寿阳眉妩。
绿苔深迳寻幽地,谁相伴凌波微步。
翠鸳冷,芳尘路杳,旧游何处。
不信重城间阻。终没个因由,寄声传语。
宝炬凝珠,彩笔呵冰,密写断肠新句。
月寒烟暝孤山下,羞吟断桥边去。
遮愁绪。丹青怎生画取。
白话文翻译:
肌肤如雪的女子散发着幽香,看到梅花的清雅姿态,不禁驻足凝望。
淡粉色的花瓣最为娇嫩,让人羞于将春天的美丽与之相比,长久以来记得在寿阳的那双妩媚的眉梢。
在绿苔深深的小径上寻觅幽静的所在,谁能伴我轻盈地走在波光微微的水面上?
翠色的鸳鸯冷落了,芳香的尘路已无踪影,往日的游历又在何方呢?
不相信高大城墙间有阻碍,终究没有什么理由,只能寄语于声中。
宝石灯光凝聚如珠,彩笔轻拂如冰,细密地写下令人断肠的新句。
月光寒冷,烟雾迷蒙,在孤山之下,羞于在断桥边吟唱。
无奈遮掩心中的愁绪,这丹青画卷又如何能描绘得了?
注释:
- 肌雪:形容女子肌肤白皙如雪。
- 凝伫:凝神静立,停留不动。
- 淡粉:淡淡的粉色。
- 寿阳:古地名,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凌波微步:形容轻盈的步伐,像在水面上行走。
- 翠鸳:指绿鸳鸯,象征爱情与美好。
典故解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古往今来常被文人咏唱。
- 寿阳眉:源自古代美人描述,常用以描绘女子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深,宋代诗人,以词作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情,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是在某个春季的游览中所作,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细腻观察与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过往回忆的怀念。
诗歌鉴赏:
《花心动(泊舟四圣观)》是一首典雅而富有情感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诗的开头以“肌雪浮香,见梅花清姿”描绘出女子的美丽与梅花的清雅,仿佛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场景。接着,诗人以“淡粉最娇,羞把春”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美的自卑,突显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绿苔深迳寻幽地”与“谁相伴凌波微步”,表现了对寂静幽深的向往与对伴侣的渴望,情感愈发浓烈。诗的后半部分则流露出对旧游的思念与无奈,反映出人生的短暂与美好事物的易逝。最后,诗人用“丹青怎生画取”来表达对情感与景色的无奈,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整首诗在语言上追求清新、自然,意象丰富而富有层次,既有对现实的感悟,也有对心灵深处情感的探寻,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与细腻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肌雪浮香:描绘女子肌肤如雪,散发清香,传达出一种美丽的形象。
- 见梅花清姿,漫劳凝伫:看到梅花的清雅姿态,不禁驻足观赏,表达诗人对美的沉醉。
- 淡粉最娇,羞把春:淡粉色的梅花让人自愧不如,表现出一种对美的渴望和自卑。
- 长记寿阳眉妩:怀念过往在寿阳的美丽女子,传达对美好记忆的追忆。
- 绿苔深迳寻幽地:在苔藓覆盖的小径上探索幽静之地,表现出对宁静的向往。
- 谁相伴凌波微步:渴望有伴侣同行,表达对爱情的期待。
- 翠鸳冷,芳尘路杳:爱情的冷淡与芳香的踪迹消失,表现出孤独与失落。
- 不信重城间阻:不相信城市的高墙会阻隔心灵的交流,表达无奈与期望。
- 终没个因由,寄声传语:没有理由,只能通过声音传递情感,展现孤独感。
- 宝炬凝珠,彩笔呵冰:用灯光与笔触描绘美好瞬间,表现出创作的热情。
- 月寒烟暝孤山下:在寒冷的月光与烟雾中,孤独地徘徊于山下。
- 羞吟断桥边去:在断桥边吟唱,让人感到羞涩与无奈。
- 遮愁绪:掩藏内心的愁苦,表现出对情感的压抑。
- 丹青怎生画取:感叹画笔难以描绘心中的情感,传达出深切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肌雪浮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美人的姿态。
- 拟人:如“翠鸳冷”,赋予鸳鸯情感,增强情感的传达。
- 对仗:如“宝炬凝珠,彩笔呵冰”,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 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
- 绿苔:代表宁静与幽深。
- 断桥:象征遗憾与分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肌雪浮香”指的是: A. 女子的美丽
B. 梅花的香气
C. 春天的气息
答案:A -
“淡粉最娇,羞把春”表达了诗人的: A. 自信
B. 自卑
C. 幸福
答案:B -
诗中的“翠鸳冷”意指: A. 鸳鸯失去爱情
B. 鸳鸯在水中
C. 鸳鸯在飞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无题》 李商隐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花心动》:
- 都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美的渴望,但《春望》更强调时局的忧虑,而《花心动》则更侧重个人情感的细腻和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