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九渡桑乾》
时间: 2025-01-06 15:59: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十九渡桑乾
作者:苏辙
北渡桑乾冰欲结,
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乾风始和,
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
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
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
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乾,
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
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
欲话白沟一惆怅。
白话文翻译
北渡桑乾时,冰面快要结成,我心里害怕那三尺厚的雪。
南渡桑乾时,风开始和煦,冰开了易水,水面应该开始波动。
穹庐的雪还没落到我这里,等我到达时,那雪已如磐石般坚白。
我们出入会面大约十天,腥膻的食物和酸薄的菜肴无法入口。
羊肉和米粥稍微能吃,但在风沙的战场上不适合客人。
我们骑马相携渡过桑乾,旌旗一返回去就再也不能回来。
胡人送客时不忍离去,长久的安定和睦依然在中原。
年年送别在桑乾上,想要谈论白沟的往事,心中不免感到惆怅。
注释
- 桑乾:指桑乾河,流经契丹与中原之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 穹庐:指契丹人的帐篷,这里比喻为雪厚的地方。
- 腥膻:指羊肉等食物的气味,形容食物不新鲜。
- 旌旆:指旗帜,这里象征行军或出征的状态。
- 胡人:指契丹或其他少数民族,这里的“胡”是古代对北方民族的称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兄长是苏轼。苏辙以诗词、散文闻名,其作品多反映政治、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宋与契丹之间的紧张关系时期。诗中描绘了北渡桑乾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境生活的观察以及对胡人送别的感伤,体现了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渡桑乾为题,描绘了北渡和南渡的不同情景,展现了诗人在边境的生活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通过对桑乾河的描写引入,展现出冬季的寒冷和北方的严酷环境,使读者感受到身处异乡的孤独和不安。尤其是“心畏穹庐三尺雪”,一方面显示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另一方面也渗透出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随着诗歌的推进,南渡时风和日丽的意象出现,展示了希望与生机,冰开易水,似乎暗示着未来的可能。然而,接下来的描写又回归到艰苦的生活条件,腥膻的食物和不适合客人的环境,突出了在异乡的困顿感。
结尾部分,“胡人送客不忍去”,不仅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体现了对和平相处的期待。年年相送桑乾上,想要叙说往事,充满了对过去的惆怅与怀念。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渡桑乾冰欲结:描写北渡时的寒冷,给人一种即将到来的严冬的紧迫感。
- 心畏穹庐三尺雪:表达了诗人对雪的恐惧,象征着北方的艰苦与不易。
- 南渡桑乾风始和:南渡时天气转暖,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 冰开易水应生波:暗示着变幻的自然,水面将带来新的生机。
- 穹庐雪落我未到:意指雪将无情地覆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腥膻酸薄不可食:描绘生活条件的艰苦,食物的品质差,反映边境生活的不易。
- 相携走马渡桑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携手共渡困难。
- 胡人送客不忍去:表现了胡人与中原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期待和平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坚白如磐陀”,通过坚硬的石头比喻雪的坚固,形象生动。
- 对仗:如“腥膻酸薄不可食”,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如“胡人送客不忍去”,赋予胡人情感,增强了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着边境生活的艰辛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情感真挚,反映了历史时期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象征寒冷与孤独,预示着艰苦的生存环境。
- 雪:象征严酷与不易,反映北方的自然环境。
- 羊:象征生活的艰难,也代表一种生存的希望。
- 旌旆:象征军旅生活,体现边境的动荡与不安。
- 桑乾:象征着离别与思念,连接着中原与北方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腥膻酸薄”指的是什么样的食物? A) 新鲜的水果
B) 腐坏的肉类
C) 不新鲜的羊肉和酸菜
D) 清淡的汤 -
“胡人送客不忍去”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友谊
B) 恨意
C) 忍耐
D) 冷漠 -
诗中提到的“桑乾”主要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条河流
C) 一座山
D) 一个城市
答案:
- C) 不新鲜的羊肉和酸菜
- A) 友谊
- B) 一条河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登高》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辙的《渡桑乾》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表现了送别的主题,但苏辙更注重边境生活的艰辛,而王维则更多地渲染自然与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楚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