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

时间: 2025-01-06 16:23:25

我行四方,稻麦黍稷。

果蔬蒲荷,百种咸植。

粪溉耘籽,乃後有穑。

尔独何为,开口而食。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我行四方,稻麦黍稷。
果蔬蒲荷,百种咸植。
粪溉耘籽,乃后有穑。
尔独何为,开口而食。

白话文翻译:

我走遍四方,种植稻麦、黍稷等作物;
种植果蔬、蒲草和荷花,各种植物都栽种。
施肥浇水和耕种,才能有收获;
你为何不种地,却只知道张嘴吃呢?

注释:

  • 四方:四处,指各个地方。
  • 稻麦黍稷:各种粮食作物,稻、麦、黍、稷都是重要的农作物。
  • 果蔬蒲荷:各种果实和蔬菜,蒲草和荷花都是水边植物。
  • 粪溉耘籽:施肥、浇水、耕种和播种的过程。
  • :收获。

典故解析:

此诗借鉴了陶渊明的劝农思想,强调耕作的重要性,讽刺那些只知道享受而不劳动的人。陶渊明是晋代著名的隐士,他的诗中常体现出对自然和农田的热爱。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与兄长一起,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
  • 创作背景:此诗是响应陶渊明的劝农诗,反映出苏辙对农业的重视和对懒惰者的批评,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的推崇。

诗歌鉴赏:

苏辙的《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赞美与倡导。诗中通过列举各种农作物,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展示出劳动的必要性与丰收的美好。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对那些只会索取而不愿付出的人发出的质疑,揭示了劳动与收获之间的密切关系。

苏辙的诗作在形式上简洁明快,内容上直白而深刻,体现了他对农业的热爱与对社会风气的关注。整首诗不仅在描绘自然景观中流露出诗人的清新气息,更在深层次上引发人们对劳动价值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我行四方:我走遍各地,说明作者见识广泛。
    2. 稻麦黍稷:列举种植的粮食,强调农业的多样性。
    3. 果蔬蒲荷:进一步扩展了种植的范围,体现自然的丰饶。
    4. 粪溉耘籽:强调耕作的辛勤与必要性。
    5. 乃后有穑:说明耕作的成果来自于辛勤的付出。
    6. 尔独何为:质疑他人为何不参与劳动。
    7. 开口而食:讽刺那些只知道享受而不愿劳动的人。
  • 修辞手法: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对比修辞使得劳动与懒惰的对立更加鲜明。

  • 主题思想:劳动是获取丰收的前提,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和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稻麦: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果蔬:代表着自然的恩赐与生活的美好。
    • :象征着劳作的辛苦与必要性。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 A. 稻、麦、果、蔬
      • B. 玉米、红薯、白菜
      • C. 水稻、小麦、苹果、香蕉
    2.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享受生活
      • B. 劳动与收获
      • C. 自然美景
    3. 诗中“尔独何为”是对谁的质疑?
      • A. 劳动者
      • B. 懒惰者
      • C. 自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王维《田园乐》:描绘了田园的宁静与美好。
  • 诗词对比

    • 苏辙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但苏辙更直接地批评了懒惰者,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陶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陶渊明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