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时间: 2025-01-06 13:21:29

匡时频望济川舟,王粲年来倦倚楼。

兵衅骤开箕子国,妖氛又涨萨摩州。

中朝仗仪诛封豕,大帅无心纵火牛。

十载海军都畀敌,有谁强弩射涛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事
作者: 蔡国琳 〔清代〕

匡时频望济川舟,
王粲年来倦倚楼。
兵衅骤开箕子国,
妖氛又涨萨摩州。
中朝仗仪诛封豕,
大帅无心纵火牛。
十载海军都畀敌,
有谁强弩射涛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诗人时常期待能够乘坐济川的船只来拯救困境,但如今却感到无奈与疲惫。国家的动乱不断,敌对势力猖獗,尤其是箕子国的战乱和萨摩州的妖气加重。朝廷也无能为力,内外无心,纵使大帅也毫无作为。过去十年,海军都落入敌手,谁能在波涛之中强弩射出一箭呢?

注释

  • 匡时:拯救时局。
  • 济川:指能够渡过河流的船,象征救援。
  • 王粲:东汉末年的著名诗人,此处借指流亡者。
  • 兵衅:指战争的祸端。
  • 箕子:古代的贤者,这里指代国家。
  • 妖氛:指邪恶势力。
  • 中朝仗仪:指朝廷的仪式和权威。
  • 封豕:比喻朝廷的腐败。
  • 大帅:指将领。
  • 强弩:强大的弓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国琳,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风格沉郁而深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战争与腐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焦虑。诗的开头,诗人以“匡时频望”表达了对国家和时代的关注与期待,但随即又以“倦倚楼”流露出一种疲惫感,仿佛对这种期待已然无力。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战争的描绘,揭示了国家的危机与腐败,尤其是“兵衅骤开箕子国,妖氛又涨萨摩州”,通过具体的地名和典故,展现了国家面临的多重威胁。

诗的后半部分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朝廷无能的批判,“中朝仗仪诛封豕,大帅无心纵火牛”,不仅揭示了内外困境,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而最后两句“十载海军都畀敌,有谁强弩射涛头”,则用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绝望。整首诗在对时局的深刻反思中,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力量的无能为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匡时频望济川舟:期待有船只来拯救国家的困境。
  2. 王粲年来倦倚楼:引用王粲,表达对流亡的疲惫感。
  3. 兵衅骤开箕子国:国家面临战争,动乱频发。
  4. 妖氛又涨萨摩州:邪恶势力再度滋生。
  5. 中朝仗仪诛封豕:朝廷失去权威,腐败严重。
  6. 大帅无心纵火牛:将领无能,无法抵抗外敌。
  7. 十载海军都畀敌:海军力量丧失,敌人强大。
  8. 有谁强弩射涛头:强烈反问,表现无力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兵衅骤开”和“妖氛又涨”,形成鲜明对比。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增强诗的深度。
  • 反问:结尾的反问句式,增强情感的张力。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无能为力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济川舟:象征救援和希望。
  • 箕子国:代表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 萨摩州:暗示邪恶势力。
  • 强弩:象征个人的力量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国家时局的看法是什么?

    • A. 乐观
    • B. 悲观
    • C. 无所谓
    • D. 忽视
  2. “匡时频望”中的“匡”字意思是?

    • A. 传承
    • B. 拯救
    • C. 繁荣
    • D. 倒退
  3. 诗中提到的“十载海军都畀敌”反映了什么?

    • A. 海军强大
    • B. 海军无能
    • C. 海军未战
    • D. 海军将领无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张九龄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了国家动荡,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痛苦。
  • 《秋夕》: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忧虑,与本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蔡国琳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