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境接江东界,邮程是杏塘。
雨喧茅屋小,泥滑草桥长。
旷野人稀少,平田水渺茫。
半生游历地,未若此荒凉。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邻近江东的边界,邮路的终点是杏塘。
雨声在小茅屋上喧闹,泥泞的草桥延绵而长。
旷野中人迹稀少,平坦的田野上水面渺茫。
我半生游历的地方,竟不如这里的荒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境接:边界相接。
- 邮程:邮路的行程。
- 杏塘:这里指一个地名。
- 雨喧:雨声喧闹。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小房子。
- 泥滑:泥土湿滑。
- 草桥:用草搭建的桥。
- 旷野:广阔的野外。
- 人稀少:人烟稀少。
- 平田:平坦的田地。
- 水渺茫:水面模糊不清。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江东”可以联想到古代江东地区的文化和地理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学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诗歌见长,风格质朴,情感真实,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于杏塘之时,可能是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世间繁华的淡漠。
诗歌鉴赏
《杏塘》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交融的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显荒凉的乡村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独特感受。在开篇,诗人用“境接江东界”引出地理背景,接着用“邮程是杏塘”点明目的地,展现了游子的行踪,暗含着一种旅途的孤独感。
接下来的“雨喧茅屋小,泥滑草桥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屋在雨声中的朦胧,以及草桥在雨后的泥泞中延展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反映了他对小屋的依赖与对乡村生活的感慨。
“旷野人稀少,平田水渺茫”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描绘了人烟稀少的旷野与无边无际的水面,传递出一种辽阔与荒凉并存的意境。最后一句“半生游历地,未若此荒凉”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感受,尽管经历了诸多风景,但此时此刻的荒凉却让他倍感震撼,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又有对人生的哲思,表现了诗人对旅行与归属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境接江东界:这里描述了地理位置,表明诗人所处的地方与江东地区相邻。
- 邮程是杏塘:指明了诗人旅行的目的地杏塘,暗示着这是一处偏远的地方。
- 雨喧茅屋小:描绘了在雨中茅草屋的情景,雨声喧闹,显得格外生动。
- 泥滑草桥长:草桥因雨变得泥滑,延伸很长,给人一种不易行走的感觉。
- 旷野人稀少:描绘了周围的环境,人迹稀少,使得景色显得更加荒凉。
- 平田水渺茫:平坦的田野上水面模糊,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 半生游历地:回顾自己半生的游历,表达对经历的思考。
- 未若此荒凉:强调相较于之前的游历,这里的荒凉感更为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没有明显的比喻,但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传达情感。
- 拟人:雨声被形容为“喧”,赋予了情感。
- 对仗:如“人稀少”与“水渺茫”,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音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游子在自然环境中反思人生的情感,揭示了对荒凉景象的深刻感受,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归属感的缺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东:象征着人文历史与文化背景。
- 杏塘:作为地名,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归属感。
- 雨:象征着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滋润。
- 茅屋:代表着质朴的生活方式。
- 草桥: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 旷野:象征着孤独与空旷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邮程”是指什么?
- A. 邮局
- B. 邮路的行程
- C. 邮票
- D. 邮差
-
诗人对杏塘的印象如何?
- A. 繁华
- B. 荒凉
- C. 热闹
- D. 美丽
-
“泥滑草桥长”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草桥很短
- B. 草桥被雨水冲毁
- C. 草桥因泥泞而滑
- D. 草桥上的人很多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杏塘》同样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孤独感,但《桃花源记》更强调理想的归属与安宁,而《杏塘》则更关注于对现实荒凉的感受,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对《杏塘》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欣赏,希望能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