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边宿瞿昙寺用杨廷俞贰守韵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07:56:55

香刹庄严甲鄯州,湟西净土此堪游。

烟笼宝篆蟠蝌蚪,风动幡幢醒钵虬。

贝叶朝翻云满阁,部笳宵吹月当楼。

好将一滴杨枝水,洒濯边尘慰杞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刹庄严甲鄯州,湟西净土此堪游。烟笼宝篆蟠蝌蚪,风动幡幢醒钵虬。贝叶朝翻云满阁,部笳宵吹月当楼。好将一滴杨枝水,洒濯边尘慰杞忧。

白话文翻译:

这座香火旺盛的寺庙在鄯州之上显得格外庄严,湟西地区的净土真是值得一游。烟雾缭绕中,宝篆的形状仿佛蟠曲的蝌蚪;风吹动着幡幢,唤醒了沉睡的钵虬。贝叶经文在朝阳中翻动,云雾弥漫的阁楼上;夜晚,笛声在月光下轻轻吹响。希望用一滴杨枝的清水,洒去周边的尘埃,以此安抚我的忧虑。

注释:

  • 香刹:香火旺盛的寺庙。
  • 甲鄯州:在地位上超过鄯州。
  • 湟西净土:指湟水西岸的净土,象征佛教的理想之地。
  • 宝篆:佛教的法器,形状如篆书。
  • 蟠蝌蚪:形象地描述宝篆的形状。
  • 幡幢:佛教中用于装饰和传播教义的旗帜。
  • 钵虬:用来比喻金属钵的形状,指僧侣的法器。
  • 贝叶:传统的佛教经书的载体。
  • 部笳:一种乐器,常在宗教活动中使用。
  • 杨枝水:传说中用于净化、祈福的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蒲秉权,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常以佛教文化为背景,展现出深厚的文化涵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在瞿昙寺宿夜之际,借景抒情,表达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对世俗烦恼的超然态度。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绘,体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瞿昙寺的壮丽与宁静。开篇即以“香刹庄严”来引入,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接下来的“湟西净土此堪游”则进一步强调了此地的美好与神圣。诗中多处运用自然意象,如“烟笼宝篆”、“风动幡幢”,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也象征着宗教中的灵动与变化。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贝叶朝翻”与“部笳宵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圣的氛围,夜晚的笛声与月光交织,增强了诗的意境。在结尾处,诗人以“好将一滴杨枝水,洒濯边尘慰杞忧”收束,表达了对尘世烦恼的超然,以及对心灵净化的渴望。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的描述,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香刹庄严甲鄯州:描述寺庙的庄严与美丽,突出其在鄯州的地位。
  2. 湟西净土此堪游:表达对此地的喜爱,称之为净土。
  3. 烟笼宝篆蟠蝌蚪:形象生动地描绘景色,烟雾缭绕的宝篆。
  4. 风动幡幢醒钵虬:通过风动的画面展现寺院的生机。
  5. 贝叶朝翻云满阁:描绘经文与云雾交融的美好场景。
  6. 部笳宵吹月当楼:描绘夜晚的音乐,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7. 好将一滴杨枝水:借用杨枝水表达心灵的渴望。
  8. 洒濯边尘慰杞忧:通过水的洗涤,寻求内心的安慰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笼宝篆蟠蝌蚪”,将烟雾与宝篆相结合,形象生动。
  • 拟人:如“风动幡幢醒钵虬”,赋予风与物体生命感。
  • 对仗:全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描写宁静的寺庙环境,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传达了对尘世烦恼的解脱与内心的安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刹:象征宗教的庄严与神圣。
  • 烟雾:代表神秘与宁静。
  • 贝叶:佛教文化的象征,代表知识与智慧。
  • 杨枝水:象征清净与洗涤,寄托心灵的净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蒲秉权
    C. 杜甫
    D. 白居易

  2. “香刹庄严甲鄯州”中的“甲”指的是? A. 村庄
    B. 超越
    C. 破碎
    D. 低下

  3. 诗中提到的“杨枝水”用于? A. 喝水
    B. 洗净内心的忧虑
    C. 祭祀
    D. 观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表达内心情感与对故乡的思念。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同样表现对亲情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望庐山瀑布》 by 李白:呈现出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激情,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蒲秉权研究》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华文化与佛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