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西湖)》
时间: 2025-01-19 13:2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梢青(西湖)
作者: 张鎡〔宋代〕
千丈风漪。霁光明处,花柳高低。箫鼓声中,宝钗遥认,兰棹交驰。贪呆觑着帘儿。不好价伊家怎知。便是重来,真情厮向,难似当时。
白话文翻译:
千尺高的湖面上风起浪涌,阳光明媚的地方,花和柳树交错高低。箫声与鼓声交织在一起,远处的宝钗在闪烁,船只在水中交错行驶。贪婪地呆呆望着那帘子,不知道她家到底在何处。即使再来一次,真情相拥,却难以再现当时的情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千丈风漪:千丈指的是很高的水面,风漪是指水面上因风而起的涟漪。
- 霁光明处:霁是指雨过天晴,光明是指阳光明媚的地方。
- 箫鼓声中:指的是演奏的乐器声,箫和鼓是古代常见的乐器。
- 宝钗:指的是一种装饰品,可能是指美丽的女子或是象征爱情的物品。
- 兰棹:兰是指一种美丽的花,棹是指船桨,兰棹形容精美的船只。
- 贪呆:贪婪地呆望,形容沉迷于某种事物。
- 真情厮向:真心相对,厮向表示亲密的接触。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典故较少,主要是表现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失去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鎡,字廷翰,号竹溪,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的诗主要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常描绘山水景色和个人感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张鎡游览西湖之际,正值花柳正茂、湖面风光旖旎的时候,作者在此情此景中感慨往昔的情感。
诗歌鉴赏:
《柳梢青(西湖)》展现了诗人在西湖的游览体验,诗中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湖光山色,景与情相互交融。开头的“千丈风漪”描绘出湖面风起浪涌的生动场面,给人一种宽广而又波澜壮阔的感觉。接着“霁光明处,花柳高低”,则转向静谧的景象,阳光透过花柳,形成了高低错落的美丽画面,展现出西湖的温柔与雅致。
诗中“箫鼓声中,宝钗遥认,兰棹交驰”三句,生动地描绘了湖面上游人嬉戏、乐声悠扬的画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然而,随着“贪呆觑着帘儿”的出现,诗人开始陷入对过往的回忆与思考,似乎在追寻那段已逝的真情。“便是重来,真情厮向,难似当时”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怀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综观全诗,作者通过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深刻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丈风漪:描绘宽广的湖面,生动展现自然景观的动态美。
- 霁光明处,花柳高低:对比了阳光明媚与花柳的高低,传达出景色的层次感。
- 箫鼓声中:乐声的引入使得场景更具生动感,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氛围。
- 宝钗遥认,兰棹交驰:远处的宝钗与快速划水的船只象征着游人的乐趣与美好瞬间。
- 贪呆觑着帘儿:情感的转折,诗人开始沉浸在对往昔的思索中。
- 不好价伊家怎知:表现出对那位女子的思念与无奈。
- 便是重来,真情厮向,难似当时:总结全诗情感,表达对失去时光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和水的涟漪比作青春的流逝,生动形象。
- 对仗:如“花柳高低”与“宝钗遥认”,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景与情更为融合。
主题思想:
全诗主要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与对失去的珍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欣赏自然美的愉悦,也有对逝去爱情的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漪:象征着变化与动荡,暗示了时间的无情。
- 花柳:代表美好与青春的象征,充满生机与活力。
- 箫鼓声:象征着欢乐与庆祝的气氛,渲染出节日的气息。
- 宝钗:可能象征爱情的美好与珍贵。
- 兰棹:象征着优雅与灵动,描绘出游船的轻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鎡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A. 琵琶,古筝
B. 箫,鼓
C. 钹,笛 -
“便是重来,真情厮向,难似当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景色的赞美
B. 对往昔情感的怀念
C.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张鎡的《柳梢青》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复杂,李清照的作品则更加强调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爱情的渴望。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来映射内心的情感,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