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毛西河太史留赠》

时间: 2024-12-29 18:25:48

充栋书成自不刊,频年握椠暑兼寒。

鲁鱼舛后多釐正,秦火焚来尽补残。

画舫两湖明月共,篮舆十里好山看。

感施馀论沾荒帙,白苇黄茅足改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充栋书成自不刊,频年握椠暑兼寒。
鲁鱼舛后多釐正,秦火焚来尽补残。
画舫两湖明月共,篮舆十里好山看。
感施馀论沾荒帙,白苇黄茅足改观。

白话文翻译:

整栋书籍已经完成,未经刊印已久;
多年握笔,经历了炎热与寒冷。
鲁迅之后的文章多有修正,
秦朝的火灾后,所有的损失也都得到了弥补。
画舫在两湖之间共享明月,
篮舆在十里好山中观赏美景。
感慨施先生的余论,沾湿了荒废的书籍;
白苇与黄茅的风景,足以改变我的视野。

注释:

  • 充栋书:指书籍堆满了整个房间。
  • 握椠:握住笔杆,写作的意思。
  • 鲁鱼舛后:鲁迅之后,指鲁迅的作品。
  • 秦火焚:指秦朝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
  • 画舫:装饰华丽的船。
  • 篮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类似于轿子。
  • 施馀论:指施先生的余论,可能是指某位学者的学说或观点。
  • 沾荒帙:浸湿了荒废的书籍。
  • 白苇黄茅:指自然景观中的植物,象征着生机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正谊,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在古典文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关怀,兼具古典与现代的视角。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古代文学和历史的追思,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访毛西河太史留赠》是一首具有较强文学性和历史感的诗。诗中开篇以“充栋书成自不刊”引人入胜,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学者的风范。在经历了“频年握椠暑兼寒”的艰辛后,诗人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所成就,更对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的“鲁鱼舛后多釐正”则表明作者对鲁迅等近代文学家所产生的影响的认同,透视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关系。而“秦火焚来尽补残”更是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升华,表现出对文化的珍视,焚书的悲剧让人感受到知识的脆弱与保护的重要。

在描绘自然美景时,诗人以“画舫两湖明月共,篮舆十里好山看”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象征着人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仍能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宁静与美。

最后以“感施馀论沾荒帙,白苇黄茅足改观”收尾,感慨施先生的学术影响,展现出诗人对文化与思想传承的重视,同时也隐喻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充栋书成自不刊:书籍堆满整栋房子,未曾出版,体现出作者的学识与积累。
  2. 频年握椠暑兼寒:多年执笔,经历了严寒与酷暑,显示出坚持与努力的精神。
  3. 鲁鱼舛后多釐正:鲁迅之后,作品多有修正,反映社会文化的不断演进。
  4. 秦火焚来尽补残:历史的火灾让人痛心,但也激励着人们去弥补文化的缺失。
  5. 画舫两湖明月共:描绘自然美景,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 篮舆十里好山看:借助古代交通工具,表达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7. 感施馀论沾荒帙:对施先生的余论感慨,加深了对文化的思考。
  8. 白苇黄茅足改观:自然景观的变化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充栋书成”比喻知识的丰盈。
  • 对仗:全诗的句式整齐,形成了美丽的音律。
  • 意象:通过自然与历史的结合,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着对知识的尊重、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籍:象征知识与文化的积累。
  • 明月:象征宁静与和谐的自然。
  • 画舫:代表诗人的诗意生活。
  • 白苇黄茅: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充栋书”是指什么?
    A) 书籍满屋
    B) 一本书
    C) 书店

  2. “鲁鱼舛后”中的“鲁鱼”指代哪个作家?
    A) 李白
    B) 鲁迅
    C) 杜甫

  3. 诗人通过“画舫”描写了什么?
    A) 自然美
    B) 书籍
    C) 历史

答案:

  1. A) 书籍满屋
  2. B) 鲁迅
  3. A) 自然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同一主题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刘正谊的诗更为注重历史的沉重感,而张若虚则通过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哲理与美感。两者都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深刻反映了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论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