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杂画 卖炭图》

时间: 2024-09-19 22:09:40

衣襟成墨色,面目带煤尘。

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衣襟成墨色,面目带煤尘。
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卖炭人的艰辛生活:他的衣襟沾满了煤灰,脸上也满是煤尘。他虽然深爱着炉中的火焰,却没有人关心窑下辛苦工作的他。

注释

  • 衣襟:指衣服的前襟部分。
  • 墨色:形容黑色,暗示沾染了煤灰。
  • 面目:脸,面容。
  • 煤尘: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灰尘。
  • 尽爱:非常喜欢、热爱。
  • 炉中兽:指炉子里的火焰形象,如同猛兽般旺盛。
  • 窑下人:指在窑下辛苦劳动的人,卖炭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志远,号雪窗,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作品多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辛和社会底层的生活。

创作背景

《卖炭图》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诗人通过卖炭人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冷漠,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诗歌鉴赏

《卖炭图》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劳动者的辛勤与无奈。诗的前两句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卖炭人的外貌,衣襟黑色、面目煤尘,形象而直接地传达出他辛苦工作的状态。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他的劳动成果——炭火的温暖,也在无形中揭示了他生活的艰难。

后两句“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对劳动者命运的深深关怀。炉中火焰的热烈与窑下人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社会对劳动者的忽视和冷漠。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描述一个卖炭人的悲惨生活,更是在呼喊一种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而富有力量,字数不多却情感浓烈,展现了刘克庄对社会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衣襟成墨色:形容卖炭人的衣服因工作而沾满了黑色的煤灰,反映了其辛勤劳动的外在表现。
  2. 面目带煤尘:不仅仅是外观,面上的煤尘更是他艰难生活的象征,表明他在劳动中所承受的苦难。
  3. 尽爱炉中兽:卖炭人爱着炉中熊熊燃烧的火焰,火焰象征着温暖和生机,但他所爱的却是他辛苦工作的成果。
  4. 谁怜窑下人:引发读者的思考,谁来关心这些在窑下辛勤工作的普通人,表达对劳动者命运的关注与反思。

修辞手法

  • 对比:衣襟与面目、炉中兽与窑下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拟人:将火焰比作“兽”,使得炉火生动形象,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揭示劳动者的艰辛与社会的冷漠,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在对比中展现出人性的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墨色:象征贫穷与辛劳,暗示了劳动者的艰难处境。
  • 煤尘:代表辛勤的劳动和不被重视的生活状态。
  • 炉中兽:象征着劳动者对生存的期盼与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衣襟成墨色”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卖炭人的财富
    • B. 卖炭人的辛勤劳动
    • C. 卖炭人的外貌
  2. “谁怜窑下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劳动者的同情
    • B. 对火焰的热爱
    • C. 对社会的赞美

答案

  1. B. 卖炭人的辛勤劳动
  2. A. 对劳动者的同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卖炭图》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冷漠,而《卖炭翁》则强调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两首诗都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但立足点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