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倪鲁玉诗后二首》

时间: 2025-01-19 12:27:24

梅经御史鞫成案,村荷先皇敕扁堂。

少日不容人入社,暮年甘被子侵疆。

不应愚谷知名姓,惟许孤山擅影香。

岂独江湖酬唱者,卷中诸老半存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倪鲁玉诗后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梅经御史鞫成案,村荷先皇敕扁堂。
少日不容人入社,暮年甘被子侵疆。
不应愚谷知名姓,惟许孤山擅影香。
岂独江湖酬唱者,卷中诸老半存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花通过御史的审问,成为了案子的证据,而村里的荷花则是奉命于先皇的法令。年轻时不让人进入集社,到了晚年却甘愿被子女掠夺领地。愚笨的谷子不应知道名声和姓氏,只有孤山的影子和香气才是被允许的。难道只是在江湖中酬唱的人才有价值吗?卷中那些老者已经有一半已经去世了。

注释:

  • 梅经:梅花的生长,象征坚韧。
  •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
  • 鞫成案:经过审问而形成的案件。
  • 村荷:村庄里的荷花,象征纯洁。
  • 先皇:已故的皇帝。
  • 敕扁堂:皇帝的命令,指示某种行为。
  • 少日、不容:年轻时不被允许。
  • 甘被子侵疆:愿意被子女侵犯自己的土地。
  • 愚谷:指无知或平凡的人。
  • 孤山:可能代表高洁或孤独的境地。
  • 影香:影子和香气,象征艺术和风雅。
  • 江湖:指流浪生活,或指文人墨客的交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豪放,作品多表现对时事的关注和个人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历史动荡的时期,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体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艺术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题倪鲁玉诗后二首》不仅是对倪鲁玉诗歌的回应,也是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梅花与荷花的对比,揭示了不同境遇下的生命价值。梅花借助御史的审问,成为正义的象征,而荷花则在皇命之下,体现了对权力的屈从。这一对比使得诗的主题更加鲜明:在权力与个人之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是多么艰难。

诗中“少日不容人入社”与“暮年甘被子侵疆”的对照,深刻揭示了人到晚年时的无奈与屈辱,这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流露,也是对社会变迁的批判。愚谷不应知名的说法,反映了诗人对名声与实质之间的思考,强调了艺术的纯粹与孤独。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深邃,展现了刘克庄对生活的独立见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通过对比与反思,诗人让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处境与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梅经御史鞫成案:梅花的生长过程经过御史的审问,突显了梅花的坚韧与不屈。
  2. 村荷先皇敕扁堂:村里的荷花因先皇的命令而受到关注,显示了权力对自然和生命的影响。
  3. 少日不容人入社:年轻时不被允许参与社会,暗示社会的排斥。
  4. 暮年甘被子侵疆:晚年却甘愿被子女侵犯自己的权益,反映了亲情与权利的矛盾。
  5. 不应愚谷知名姓:无知的谷子不应知道名声,强调了艺术与名声的关系。
  6. 惟许孤山擅影香:只有孤山的影子和香气被允许存在,象征着艺术的孤独。
  7. 岂独江湖酬唱者:问道难道只有在江湖中酬唱的人才有价值。
  8. 卷中诸老半存亡:提到卷中那些老者的一半已经离世,反映了时间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和荷花比作不同的生命境遇,展现对比。
  • 对仗:诗中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通过对梅花、荷花的描写,赋予了植物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艺术、生命与社会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表达了对艺术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坚持,代表了艺术的价值。
  • 荷花:象征纯洁与权力的屈从,反映了个人的无奈。
  • 孤山:象征孤独与高洁的艺术追求。
  • 江湖:象征流浪生活与文人的交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题倪鲁玉诗后二首》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克庄
    • D. 苏轼
  2. 诗中提到的“梅经御史鞫成案”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梅花的美丽
    • B. 梅花的坚韧与不屈
    • C. 梅花的凋零
    • D. 梅花的孤独
  3. 诗中“愚谷”指的是什么?

    • A. 聪明的人
    • B. 无知的人
    • C. 有名的人
    • D. 诗人自己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对比刘克庄与杜甫的诗,刘克庄更加强调个人在历史中的孤独,而杜甫则更关注家国情怀与社会现实,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