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
时间: 2024-12-31 02:56: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徒倚短窗下,月色照平地。
江头见渔舸,更欲扣舷醉。
山川蔼夕霏,菰蒲颤凉翠。
景色自纷糅,造化只儿戏。
慨叹几今古,不过荣与悴。
胸中难贮愁,万缘查弃置。
三更北风暴,顷刻天地异。
掩窗抱膝吟,欹枕不复睡。
白话文翻译
我无聊地倚靠在短窗下,月光照亮了平坦的地面。
在江边看到渔船,我更想敲船醉酒。
山川在傍晚的薄雾中显得朦胧,菰蒲在凉风中轻轻颤动。
这景色繁杂而美丽,似乎造化只是在玩弄。
感叹古今事情,不过是荣华与衰败的轮回。
心中难以容纳忧愁,万事万物我都想抛弃。
深夜北风呼啸,瞬间天地变幻。
我掩上窗户,抱膝吟唱,靠在枕头上再也无法入睡。
注释
- 徒:空虚、无聊。
- 短窗:窗户小,象征局限与孤独。
- 渔舸:渔船,代表生活的另一种状态。
- 菰蒲:一种水生植物,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清凉。
- 纷糅:交织、混杂的状态,描绘景色的复杂。
- 造化:自然造物,暗指自然的无情与随意。
- 慨叹:感叹、惋惜。
- 北风暴:北方的寒风,暗示环境的变化。
- 欹枕:斜靠在枕头上,表现疲惫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仲明,号玉山,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宋理宗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董嗣杲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对月》创作于一个秋夜,作者独自坐在窗前,面对明月,思绪万千。此时,他对人生的荣华与衰败感到深刻的感慨,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孤独。诗中描绘的景色与情感交织,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对月》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作者通过描绘月光、江水、渔舟及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开篇“徒倚短窗下,月色照平地”,以月光为引,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渔船与自然景色相互交融,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渴望。
诗中“慨叹几今古,不过荣与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常,荣华富贵与衰败困扰着诗人的心灵。他试图拒绝这些情绪,选择将“万缘查弃置”,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的放下与超脱。但在夜深风暴中,内心的愁苦却难以平息,最终只能“掩窗抱膝吟”,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与对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索,展现了宋代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比与反思,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完美结合,形成了浓厚的抒情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徒倚短窗下,月色照平地:描绘诗人独自坐在窗前,月光洒在地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江头见渔舸,更欲扣舷醉:看到江边的渔船,诗人渴望借酒浇愁,表现出对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的渴望。
- 山川蔼夕霏,菰蒲颤凉翠:描绘傍晚的山川与水生植物,展现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景色自纷糅,造化只儿戏:感叹自然景色的复杂与变化,认为造化似乎是在玩弄生命。
- 慨叹几今古,不过荣与悴:感慨古今荣华与衰败的无常,表现出人生的无奈。
- 胸中难贮愁,万缘查弃置:内心的忧愁难以容纳,试图抛弃一切烦恼。
- 三更北风暴,顷刻天地异:深夜的北风呼啸,瞬间天地变幻,表现出环境的变化与内心的动荡。
- 掩窗抱膝吟,欹枕不复睡:掩上窗户,抱膝吟唱,最后再也无法入睡,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造化只儿戏”,将自然与儿戏相提并论,突显自然的随意与无情。
- 对仗:如“荣与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菰蒲颤凉翠”使植物似乎具有生命,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荣华富贵的冷淡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终却因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而无法自拔,展现了生命的复杂与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考,也是诗人抒情的重要媒介。
- 江水:代表流动的时间与生活的变化,寓意着渔船与诗人内心的渴望。
- 渔船:象征自由与生活的简单,反映诗人的向往。
- 北风:暗示外界环境的变化与内心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对月》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董嗣杲
D. 白居易 -
诗中“慨叹几今古”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C. 对爱情的追忆
D. 对友谊的珍惜 -
“掩窗抱膝吟”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愁
C. 兴奋
D. 平静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之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月下思念亲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董嗣杲的《对月》更注重对内心复杂情感的描绘,而李白则在月亮的映照下,流露出思乡的情怀。两者在意象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却各有不同,展现了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