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齐事迹已销沉,曾立苔碑记古今。
一老出泉犹抚掌,此僧演法欲传心。
树头龙过家家雨,池面鱼游尾尾金。
行客不须閒照影,要知泽物溥春霖。
白话文翻译:
南齐的往事已经沉寂不再,曾有苔痕碑铭记古今的故事。
一位老者出泉时依然抚掌,寺中的僧人讲法希望能传达心意。
树头上龙形的雨水像家家户户一样倾泻,池面上鱼群游动宛若金色的尾巴。
行人不必闲着照影,要知道雨水滋润万物如春天的甘霖。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齐:指南朝的齐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 苔碑:指长满青苔的碑石,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抚掌:形容老者因出泉而开心的动作。
- 演法:解释佛教法理的行为。
- 龙过:形容雨水如龙般洒落。
- 尾尾金:比喻金色的鱼尾,形象生动。
典故解析:
- 南齐事迹:反映历史的沧桑,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 泉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象征智慧与灵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字子元,号陶渊,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涉及自然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齐历史背景之下,诗人通过泉水与雨水的描写,反映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自然的感悟,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玉泉》以泉水和雨水为主要意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生命的感悟。开篇通过“南齐事迹已销沉”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古老的故事似乎已无迹可寻,然而苔碑仍在,象征着历史的印记与时间的流逝。接着,诗中描绘一位老者在泉边抚掌而笑,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与欢愉,显示出一种和谐的生存状态。
此外,诗人提到“此僧演法欲传心”,让人联想到佛教的教义与传承,表达了对智慧与灵性追求的向往。接下来的“树头龙过家家雨,池面鱼游尾尾金”,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带给人们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受。
最后两句“行客不须闲照影,要知泽物溥春霖”,则引导读者认识到,不应只顾自我沉迷于影像之中,而应关注自然的滋养与生命的本质。整首诗在历史与自然的交错中,传达出一种哲学的思考,充满了深邃的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齐事迹已销沉:历史的故事已经淡去,反映出时间的无情。
- 曾立苔碑记古今:苔藓覆盖的碑石,记录着古代的历史。
- 一老出泉犹抚掌:老者在泉水旁开心地拍手,表现出对自然的喜爱。
- 此僧演法欲传心:僧人在解说佛教法理,希望能传达内心的智慧。
- 树头龙过家家雨:雨水如同龙一般洒落,形象生动。
- 池面鱼游尾尾金:池中金色的鱼尾游动,象征生机。
- 行客不须閒照影:行人不应只顾看自己的影子。
- 要知泽物溥春霖:需明白自然的滋养如春天的甘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水比作龙,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描绘老者与泉水的互动,使自然更具情感。
- 对仗:如“树头龙过”与“池面鱼游”,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历史与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呼唤人们关注生命的本质与智慧的传承,体现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生命的哲学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智慧与灵性。
- 苔碑:历史的沉淀与记忆。
- 雨水:自然的滋养与生命的延续。
- 鱼:生机与活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南齐是哪个朝代的名称?
- A. 北齐
- B. 南齐
- C. 唐代
-
诗中提到的“苔碑”代表了什么?
- A. 新事物
- B. 历史的记忆
- C. 未来的希望
-
“行客不须闲照影”意指什么?
- A. 关注自己的影子
- B. 不要只顾自己,要关注自然
- C. 反思过去的经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玉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玉泉》更多地反映了历史的思考与哲学的深邃,而《山居秋暝》则突出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宁静。两者在意境上相互呼应,共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