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飞来寺》

时间: 2025-01-01 14:19:02

山堂说法锡先飞,一度南华久不归。

绝顶峰峦开法眼,嵌空蹊谷护禅扉。

木鱼声细留花雨,明月更深上钓矶。

可是攀援攀未得,清风竦竦动征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飞来寺
作者: 陈瑸 〔清代〕

山堂说法锡先飞,一度南华久不归。
绝顶峰峦开法眼,嵌空蹊谷护禅扉。
木鱼声细留花雨,明月更深上钓矶。
可是攀援攀未得,清风竦竦动征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飞来寺的优美景致和作者对佛法的追求。诗中提到山堂里传授佛法的僧人,似乎在追溯南华山的悠久历史。高耸的山峰仿佛打开了法眼,峡谷中静谧的环境保护着禅宗的门扉。细微的木鱼声伴随着落花的雨,明月更深地映照着钓鱼的石头。然而,尽管我想要攀登高峰,却始终未能如愿,清风轻轻拂动我的衣衫,显得格外惆怅。

注释:

  • :指佛教中传授的法器,象征着传法的仪式。
  • 南华:南华山,位于广东,是道教名山,诗中表明了与佛教的对比和交融。
  • 绝顶:指山的最高点。
  • 法眼:指领悟佛理的智慧。
  • 木鱼:佛教中用来敲打的法器,代表着佛教的教义和修行。
  • 攀援:攀登,努力向上。

典故解析:

“南华”一词不仅指代南华山,还暗含了道教文化的传承。飞来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诗中提到的“清风”与“征衣”,象征着诗人追求理想和内心的矛盾。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瑸,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对佛教的思考和对山水的热爱。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对飞来寺的游览中,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个人修行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飞来寺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美。开篇以“山堂说法”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神圣的空间。诗人通过对高峰、法眼和禅扉的描写,表现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追求。细腻的意象如“木鱼声细留花雨”,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寺庙中,感受到佛教的宁静与和谐。而“可是攀援攀未得,清风竦竦动征衣”则传达出一种难以到达理想境界的惆怅,展现了人内心的挣扎。这种矛盾的情感让整首诗更具深度,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追求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山堂说法锡先飞”:在山间的寺庙中,僧人们传授着佛法,传递着智慧。
    2. “一度南华久不归”:提及南华山,反映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3. “绝顶峰峦开法眼”:山的高处仿佛开启了通向真理的视角。
    4. “嵌空蹊谷护禅扉”:山谷环绕,庇护着禅宗的宁静。
    5. “木鱼声细留花雨”:木鱼声伴随着落花,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6. “明月更深上钓矶”:明月照耀着钓鱼的地方,意象诗意盎然。
    7. “可是攀援攀未得”:表达了追求理想境界的无奈。
    8. “清风竦竦动征衣”:清风轻拂,衬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思索。
  • 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木鱼声细”让声音富有生命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 山堂:象征静谧和智慧的聚集之地。
  • 南华:道教与佛教思想的交融。
  • 法眼:智慧与领悟的象征。
  • 清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华”指代什么? A. 一座寺庙
    B. 一座山
    C. 一位僧人
    D. 一种佛法

  2. “木鱼声细留花雨”中的“木鱼”代表什么? A. 传授佛法的工具
    B. 钓鱼的工具
    C. 一种花朵
    D. 一种乐器

  3. 诗中“可是攀援攀未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
  • 李白《庐山谣》:展现对高山的向往与人生哲学的思索。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过飞来寺》的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与思乡之情的追求,但《静夜思》更偏向个人情感,而《过飞来寺》则融入了宗教哲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瑸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