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蛙》

时间: 2025-01-19 18:50:31

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

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

游子且勿行,科斗成虾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闻蛙
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
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
游子且勿行,科斗成虾蟆。

白话文翻译:

早晨在南边的篱笆上梅花开放,傍晚听到北池塘里传来的蛙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那争斗的蛙鸣呢?草根已经开始吐出嫩芽。只怕草叶长得过高,底下可能会藏着蛇。游子啊,暂且别急着出行,科斗变成了虾蟆。

注释:

  • 南篱梅:南边的篱笆上开满梅花。
  • 北池蛙:北边池塘里的青蛙。
  • 科斗:指青蛙的叫声,像是在争斗一样。
  • 草根已吐牙:草的根部已经冒出嫩芽。
  • 隐蛇:隐藏在草丛下的蛇。
  • 游子:外出游历的人,通常指年轻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云窗,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尤其是在律诗和绝句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在乡间的生活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现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游子的劝诫,反映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游子出行的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初闻蛙》通过梅花的开放和青蛙的鸣叫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中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开头两句“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白天和夜晚的变化,表现出春天的气息。随着季节的变化,梅花绽放,青蛙鸣叫,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传达出一种生机和希望。

然而,随着草根的吐芽,诗人又隐含了一种对潜在危险的担忧,“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在春天的美好中,潜藏着不安的情绪。最后一句“游子且勿行”,不仅是对游子的劝诫,也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在自然界中要谨慎小心的态度。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融入了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情感深邃而又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朝开南篱梅:早晨梅花在南边的篱笆上盛开,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2. 暮闻北池蛙:傍晚时分,北边池塘传来青蛙的鸣叫,生动描绘了夜晚的氛围。
  3. 何时科斗生:在询问什么时候才能听到青蛙争斗的声音,表现了对自然变化的好奇。
  4. 草根已吐牙:草根冒出嫩芽,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5. 只畏草叶长:诗人对草长得过高的担忧,暗示了潜在的危险。
  6. 游子且勿行:劝告游子暂时不要出行,以免遇到不测,传达了关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草根已吐牙”,形象地描绘了草芽的生长。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春天的自然景象展开,同时蕴含了对游子出行的关心和对潜在风险的警惕,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细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春天和希望。
  • :代表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 草根: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希望。
  • :隐喻潜在的危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篱梅”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草

  2. 诗中“游子且勿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担忧
    c) 欢喜

  3. 诗中提到的“草根已吐牙”是指? a) 草根已经死亡
    b) 草根开始发芽
    c) 草根没有变化

答案:

  1. a) 一种花
  2. b) 担忧
  3. b) 草根开始发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梅尧臣的《初闻蛙》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梅尧臣更注重细腻的生活感受,而杜甫则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受。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梅尧臣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