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晚来盛开寄吴守》

时间: 2025-01-19 18:54:54

缭枝偃蹇傍岩隈,密叶稄层不露才。

一色浑疑新酿熟,址分端为好诗开。

佳人宜与簪云髻,上客须邀釂玉杯。

只恐王孙归未得,小山招隐故应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缭枝偃蹇傍岩隈,密叶稄层不露才。
一色浑疑新酿熟,址分端为好诗开。
佳人宜与簪云髻,上客须邀釂玉杯。
只恐王孙归未得,小山招隐故应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木犀花在岩石旁盛开的场景,枝叶繁茂,密密层层,鲜花的香气似乎是新酿的美酒。诗人认为这花应该和美丽的女子一起簪在发髻上,而来访的朋友则应该举杯共饮,畅谈诗歌。然而,诗人担心王孙(指文人或高贵之人)未能归来,因此小山的隐居之地似乎也在催促着他。

注释:

  • 缭枝:缠绕的树枝。
  • 偃蹇:倒伏、弯曲的样子。
  • 岩隈:岩石的角落。
  • 稄层:层层叠叠的意思。
  • 新酿熟:比喻花香浓烈,似新酿的酒。
  • 簪云髻:形容女子的发髻。
  • 上客:尊贵的客人。
  • 釂玉杯:用玉制成的酒杯,象征高雅的饮酒器具。
  • 王孙:文人或高贵之人。
  • 招隐:邀请隐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虞俦,生于宋代,江南人,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富含情趣,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秋季的傍晚,诗人漫步于山间,看到木犀花的盛开,思绪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木犀花的盛开为切入点,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结合。开篇的“缭枝偃蹇傍岩隈”,描绘了木犀花生长的环境,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山岩之中。接下来,诗人以“新酿熟”这一生动的比喻,形容木犀花的香气浓烈如同新酿的美酒,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诗中提到“佳人宜与簪云髻”,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视。这种生活的雅趣与闲适感,仿佛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惬意。

然而,诗的尾声却隐含了一丝忧虑,“只恐王孙归未得”表达了对友人未归的思念,增添了一层情感的复杂性。整首诗在描绘美好景象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与惋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缭枝偃蹇傍岩隈:描写木犀花的枝条缠绕着,弯曲地生长在岩石旁。
    2. 密叶稄层不露才:密集的叶子层层叠叠,鲜花并不明显。
    3. 一色浑疑新酿熟:形容花香浓郁,仿佛是新酿的酒。
    4. 址分端为好诗开:在这样的环境中,诗歌的灵感自然涌现。
    5. 佳人宜与簪云髻:美丽的女子应当将花簪在发髻上。
    6. 上客须邀釂玉杯:接待尊贵的客人,应当举杯共饮。
    7. 只恐王孙归未得:担心文人或高贵之人未能归来。
    8. 小山招隐故应催:小山的隐居似乎在催促他回归。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香比作新酿的酒,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佳人宜与簪云髻,上客须邀釂玉杯”,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丰富而细腻。

意象分析:

  • 木犀花:象征着美好、芬芳的生活和优雅的情感。
  • 岩隈:代表了隐逸与宁静,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玉杯:象征尊贵的社交,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缭枝偃蹇”是指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木犀花的枝条
    • C. 酒杯
  2. 诗人希望与谁共饮?

    • A. 佳人
    • B. 上客
    • C. 隐士
  3. “只恐王孙归未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虞俦的《木犀晚来盛开寄吴守》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个体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读》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虞俦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