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星月慢 甲午中秋与娄生稼庵钟美赏月依梦窗韵》
时间: 2025-01-01 10:28: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净街声,月涵空影,一泻银河垂地。此夕年年,换清凉人世,与君赏,试向阑干曲处微步,冷浸罗衣如洗。故国天涯,共光辉千里。豆篱边络纬啼寒砌,隔墙和断续砧声起。客心容易悲秋,泫灯花红腻。怕良宵酒少偏多醉。笙歌散小巷家家闭。但举头犹自团圆,照羁人愁外。
白话文翻译
夜露晶莹,街道安静,月光映照着空中的影子,像银河倾泻而下,直达大地。今晚年年如此,换了一个清凉的人世,与你共赏,试着在栏杆曲折处缓步而行,冷冷的罗衣仿佛洗净了一般。故乡遥远,共同的光辉照耀千里。豆篱边,蟋蟀在寒冷的石阶上鸣叫,隔着墙壁,隐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敲击声。客人的心容易因秋天而悲伤,灯下的花朵显得红艳且湿润。害怕良宵里酒少而醉得偏多。笙歌散去,小巷中的每家每户都已关上了门。但举起头仍然能感受到团圆的气氛,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远在他乡的游子心头的忧愁。
注释
- 露净:露水清澈,形容夜晚的宁静和清新。
- 月涵空影:月光笼罩着空中的影子,整体意象优美。
- 银河:指天上的星河,这里用作比喻,形容月光的明亮。
- 阑干:栏杆,指可以观赏月色的地方。
- 豆篱:指豆子生长的篱笆,常用来代表乡村的田园风光。
- 络纬:一种昆虫,常在秋天鸣叫,代表了秋天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伯驹(1888-1968),字仲明,号白庐,江苏无锡人。近现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甲午年(1894年)中秋之际,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借助中秋赏月之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拜星月慢》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开篇的“露净街声”与“月涵空影”,将中秋夜的宁静与清幽展现无遗,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邀请友人一同赏月,体现了人际之间的温暖与友情。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提到“故国天涯,共光辉千里”,这句诗引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尽管身处异地,依旧能够看到同一轮明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接下来的“客心容易悲秋”,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秋天的到来使得游子更加思念故乡,感受到一丝秋意的萧瑟。
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既有对现实的观察,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最后一句“照羁人愁外”,更是将整首诗的情绪推向高潮,尽管身处异乡,月光依旧给予游子以安慰,象征着团圆的希望与梦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露净街声:夜晚的露水清澈,街道显得格外宁静,暗示着祥和的氛围。
- 月涵空影:月光照耀下,空中的影子被映衬得更为明亮,表现了月色的静谧。
- 银河垂地:将月光比作银河,形象地描绘出其明亮的程度。
- 故国天涯:即使身处遥远的地方,心中依然挂念着故乡。
- 豆篱边络纬啼寒砌:将秋天的景象与声音结合,传达了季节变换带来的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河垂地”将月光与银河相提并论,增强了月光的美感。
- 拟人:如“隔墙和断续砧声起”,让声音如人般在夜间若隐若现。
- 对仗:如“笙歌散小巷家家闭”,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中秋赏月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珍惜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浓厚的乡愁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露水:代表清新与宁静的氛围。
- 银河:寓意光明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豆篱”指的是什么?
- A. 篱笆
- B. 田野
- C. 池塘
- D. 山林
-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 A. 忘记
- B. 思念
- C. 仇恨
- D. 无所谓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伯驹的《拜星月慢》与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对比。两者皆描绘了中秋的月光,但张伯驹更强调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而苏轼则表现出对朋友的欢聚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张伯驹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