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星月慢》
时间: 2025-01-01 09:43: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拜星月慢
作者: 陆求可 〔清代〕
烟草催黄,风蒲驻绿,几阵金飙刮面。
蛩语猿啼,闹幽人庭院。
漏声永乂手瑶阶玉砌,唯有阑干倚遍。
露白天高,看寒生翠幔。
算为欢有红裙轻艳,更休道岁月如驰电。
可奈回首生平,苦风流云散。
入秋来何地消愁叹。
带移孔瘦骨刚馀半。
又那堪辘轳声声转,晨昏不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烟草变黄,风吹动着蒲草,偶尔几阵金风掠过面颊。蛩音和猿啼声打扰了幽静的人们,漏水声在瑶阶玉砌上流淌,只有阑干倚靠着,静静地欣赏。清露晶莹,天空高远,寒意渐生,翠色的帷幕随之而起。虽然有红裙轻盈的舞姿,也不必再提岁月如电般飞逝。可惜回首往事,苦涩如风云般散去。入秋之后,愁绪何处可消遣?岁月已经将我的身体削瘦得只剩一半。更何况辘轳声声不断,晨昏交替,心情难安。
注释:
字词注释:
- 烟草:指烟草植物,秋天时逐渐变黄。
- 金飙:指金色的风,形容秋风的清冷。
- 蛩:即蛩虫,秋天常听到的虫鸣。
- 漏声:指水滴声,古代庭院中常有漏水的装置。
- 阑干:指栏杆,古代庭院或楼阁的围栏。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岁月如驰电”,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表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求可,清代诗人,生于1680年,卒于1732年。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季,正值作者对人生、岁月的思索之际,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拜星月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生的感慨。开头几句通过描绘秋天的色彩变化,展现了季节的轮回,烟草的黄与蒲草的绿形成鲜明对比,生动而富有画面感。接着,诗人通过蛩语和猿啼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闹人的氛围,似乎在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在诗的中段,诗人提到“漏声永乂”,体现了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阑干倚靠的意象则寓意着对往昔的眷恋与无奈。接下来的“算为欢有红裙轻艳”则转为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尽管岁月如电,时光飞逝,但仍希望在有限的时光中感受生活的欢愉。最后几句则蕴含了更深的哲思,诗人以“苦风流云散”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入秋之际,面对愁苦,身体的衰弱更增添了诗人的无奈和惆怅。
整首词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体验,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草催黄,风蒲驻绿:描绘秋天的气候变化,烟草变黄,蒲草依旧青绿。
- 几阵金飙刮面:几阵金色的秋风拂面,感受到了秋的凉意。
- 蛩语猿啼,闹幽人庭院:蛩虫的鸣叫和猿猴的啼鸣打扰了幽静的庭院。
- 漏声永乂手瑶阶玉砌:滴水声在瑶阶和玉砌上回响,生动地表现了环境的静谧与流动。
- 唯有阑干倚遍:只有阑干旁倚着,表现出一种孤独的姿态。
- 露白天高,看寒生翠幔:清晨露水白皙,天空高远,寒意渐生,生动描绘了秋天的气息。
- 算为欢有红裙轻艳:虽然有红裙轻舞的欢愉,但...
- 更休道岁月如驰电:不必再提岁月如电般的匆匆流逝。
- 可奈回首生平,苦风流云散:回首一生,感叹风云变幻,往事已散。
- 入秋来何地消愁叹:入秋之后,愁绪无处可去。
- 带移孔瘦骨刚馀半:身体的虚弱只剩一半,表现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 又那堪辘轳声声转,晨昏不断:辘轳声声不断,晨昏交替,心中的忧愁难以平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岁月如驰电”,将时间的飞逝比喻为电,形象而深刻。
- 拟人:如“蛩语猿啼”,赋予昆虫和动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全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季节更替、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在这变化中所带来的孤独与思索。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哲理思考,传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过往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草: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轮回。
- 蛩虫与猿猴:代表着自然的声音,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交融。
- 露水:象征着清晨的纯净与生命的希望。
- 红裙: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与欢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飙”指的是什么?
- A. 秋风
- B. 雪花
- C. 春雨
-
“漏声永乂”中的“漏”指的是什么?
- A. 漏水
- B. 漏斗
- C. 漏网
-
诗中提到的“红裙”象征什么?
- A. 美好瞬间
- B. 悲伤
- C. 秋天的颜色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陆求可的《拜星月慢》与白居易的《长恨歌》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拜星月慢》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长恨歌》则通过叙述爱情故事来表现人生的无常与悲欢离合。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陆求可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