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乌夜啼八首 其二
作者: 陆游
檐角楠阴转日,楼前荔子吹花。
鹧鸪声里霜天晚,叠鼓已催衙。
乡梦时来枕上,京书不到天涯。
邦人讼少文移省,闲院自煎茶。
白话文翻译:
在檐角处,阳光透过楠树的阴影,洒在楼前的荔枝花上。
凄凉的鹧鸪鸣叫在霜天的傍晚,鼓声已经催促着人们去衙门。
乡间的梦时常在枕边出现,而京城的书信却无法传至天涯。
本地人诉讼的事情少了,文书也迁移到省里,
我在闲暇的院子里自得其乐,煮着茶品味生活。
注释:
- 楠阴:楠树的阴影,表示阴凉处。
- 荔子:荔枝树,上面开花。
- 鹧鸪:一种鸟,鸣叫声凄凉。
- 霜天:指霜降后的天气,形容秋冬的寒冷。
- 叠鼓:指鼓声重复,暗示时间的流逝。
- 乡梦:思念故乡的梦境。
- 京书:指来自京城的书信。
- 邦人:本地人,特指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
- 文移省:文书转移到省级,指官场上的繁琐事务。
- 闲院:空闲的院子,表示生活的悠闲。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古典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乡愁,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务繁琐的无奈。诗中提到的“叠鼓”与“乡梦”,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抵抗金朝的侵略,作品以爱国主义和抒情为主,风格多变,情感深刻。陆游的诗作常常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沦陷的痛心。
创作背景:
《乌夜啼八首》是陆游在晚年写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民生困苦,陆游在政治上失意,常常感受到无奈与孤独。
诗歌鉴赏:
《乌夜啼八首 其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陆游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以“檐角楠阴转日”描绘出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开花的荔枝上,构建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画面。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却引入了凄凉的鹧鸪声和急促的鼓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紧迫感。
“乡梦时来枕上,京书不到天涯”一句,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梦中的故乡与书信的遥不可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一种深沉的乡愁。诗的最后两句则反映了陆游的隐居生活,虽然身在闲院自煮茶,但内心对国家和家乡的忧虑始终萦绕。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家国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檐角楠阴转日:在阳光照耀下,檐角的阴影随之移动,表现时间的流逝。
- 楼前荔子吹花:楼前的荔枝花正盛开,象征着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蓬勃。
- 鹧鸪声里霜天晚:晚秋时节,鹧鸪鸣叫,传达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叠鼓已催衙:鼓声催促人们去衙门,反映出生活的忙碌与无奈。
- 乡梦时来枕上:梦中常常回到故乡,表达思乡之情。
- 京书不到天涯:来自京城的书信却无法送到,暗示与故乡的隔阂。
- 邦人讼少文移省:本地诉讼的事情变少,文书流转到省里,反映社会的庸碌与繁琐。
- 闲院自煎茶:在闲暇的院子里自得其乐,享受简单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营造意境。
- 对仗:如“乡梦”与“京书”,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鹧鸪声“凄凉”,赋予声音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陆游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国家的忧虑。诗人在闲适的环境中,内心却充满了对故乡的牵挂和对政治的无奈,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檐角楠阴:代表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 荔子吹花:象征生命的繁荣与希望。
- 鹧鸪声:传达孤独与思乡之感。
- 乡梦:代表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京书:象征与故乡的距离与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鹧鸪声”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凄凉
C. 兴奋
D. 疲惫 -
诗中“京书不到天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失落
C. 喜悦
D. 无奈 -
陆游的诗风格主要体现了什么主题? A. 爱国
B. 田园
C. 友情
D. 旅行
答案:
- B. 凄凉
- D. 无奈
- A. 爱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乌夜啼》与杜甫《月夜忆舍弟》对比: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陆游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而杜甫则通过月夜景象突显家国情怀的忧伤。陆游的诗在宁静中流露出一丝无奈,而杜甫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