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侍读挽辞二首 其二
作者: 韩维 〔宋代〕
去日还乡旆,今朝反葬车。
露门虚近位,东观束残书。
论议留台阁,哀荣动里闾。
始终稽古力,当代几人如。
白话文翻译
离去的日子如同归乡的旗帜,今天却是送葬的车队。
露天的门前空荡荡,离位而坐的我,
东边的书房里堆积着未完成的书籍。
人们在讨论留住的台阁,哀悼的声响传遍街坊邻里。
从古至今,努力追寻的力量,现今又有几人能做到?
注释
字词注释:
- 旆:旗帜,古时用作标志。
- 反葬车:指送葬的车,反映了作者面临送别的悲痛。
- 露门虚近位:露天的门口显得虚空,暗示孤独。
- 东观:指东边的书房,可能是隐喻知识的积累。
- 束残书:未完成的书籍,表现出未竟的事业。
- 论议留台阁:大家讨论留下的成就和荣耀。
- 哀荣动里闾:哀悼的情绪在街坊邻里之间流传。
- 稽古力:追寻古代的力量,意指古人的智慧和才华。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始终稽古力”,反映了对古代学问和人物的敬仰,常用于表达对先贤的怀念与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尤其擅长咏物抒怀,常表现出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悼念某位“侍读”的情况下创作的,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以及对其学识和贡献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知识的重视以及对人物的尊重。
诗歌鉴赏
《王侍读挽辞二首 其二》是韩维在悼念好友王侍读时所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作者对逝者深切的怀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开头两句“去日还乡旆,今朝反葬车”,一方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另一方面则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离别的痛苦。接着,诗人通过“露门虚近位,东观束残书”的描写,展现了他在送别过程中的孤独感以及对未完成事业的感慨。后几句则转向对时代的思考,“始终稽古力,当代几人如”,不仅在哀悼逝者的同时,也反思了当今社会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古代智慧的重视,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整首诗在用词和意象上都极具表现力,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日还乡旆:表示逝去的时光如同归乡的旗帜,隐喻着时间的流逝与归属感的失落。
- 今朝反葬车:送葬的车队象征着死亡和离别,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
- 露门虚近位:门口空荡荡的,暗示着作者的孤独与失落。
- 东观束残书:书房中的残书反映出未尽的学问和事业,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 论议留台阁:人们讨论着逝者的成就,表现出对其荣耀的追思。
- 哀荣动里闾:哀悼的情感在社区中传递,表现出人们对逝者的共同哀伤。
- 始终稽古力,当代几人如:反思当代人对古代智慧的追求,表现出对知识与精神价值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如“葬车”隐喻生命的终结。
- 排比:句子结构的排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对古代智慧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旆:象征归乡与时间的流逝。
- 葬车:代表死亡与送别。
- 露门:象征孤独与失落。
- 残书:未完成的事业与知识的追求。
- 台阁:成就与荣耀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反葬车”指的是什么?
- A. 送葬的车
- B. 归乡的车
- C. 运输的车
- D. 游玩的车
-
“露门虚近位”中的“虚”最接近的意思是:
- A. 空虚
- B. 真实
- C. 近乎
- D. 明亮
-
诗中提到的“当代几人如”主要是表达:
- A. 现代人的无知
- B. 对古代智慧的渴望
- C. 对逝者的怀念
- D. 社会的冷漠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韩维的《王侍读挽辞二首》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但韩维更侧重于对文化的追求与哀悼,而李白则通过个人情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