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禅继》

时间: 2025-01-01 12:47:53

处变安常两不同,圣心天地与为公。

要知授受精微处,不问亲疏共一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处变安常两不同,圣心天地与为公。
要知授受精微处,不问亲疏共一中。


白话文翻译:

变幻的环境与安定的常态是截然不同的,圣者的心灵与天地的原则是为了公共利益。
要明白授受之间的细微之处,不必在乎亲疏关系,大家都在同一个中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处变:面对变化。
  • 安常:安定的常态。
  • 圣心:圣人的内心或思想。
  • 天地:指大自然或宇宙。
  • 授受:给予与接受。
  • 精微:细致而深奥的道理。
  • 亲疏:亲近与疏远的关系。
  • 共一中:共同处于一个中心。

典故解析:

  • 圣人:在中国文化中,圣人是指具备高尚道德与智慧的人,通常用来指代孔子及其学派。
  • 天地:常用来指代自然法则或宇宙的普遍真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他的诗作常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当时社会动荡或变革的背景下写成,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正义与个人道德的思考,强调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安定,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处变安常”为引子,反映了诗人对变化与安定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变化是世间常态,而安定是人们内心的追求。诗人通过“圣心”与“天地”的对比,表达了人应当以公共利益为重,即使在变化的环境中,也要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这种思想在宋代儒学复兴的背景下尤为重要,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诗中提到的“授受精微处”,则指向了人与人之间的细腻关系,强调不论亲疏,所有人都应当在同一个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下行事。这不仅是对个体道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整体和谐的呼唤。诗人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哲理,既体现了个人情怀,也彰显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处变安常两不同:面对变化与安定,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强调了变化的不可避免性。
  • 圣心天地与为公:圣人的心灵与宇宙的法则都是为了公共利益,倡导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道德观。
  • 要知授受精微处: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是一种深邃的洞察。
  • 不问亲疏共一中:不论与人之间的亲近或疏远,大家都应在同一个道德标准下行事。

修辞手法:

  • 对比:变化与安定、圣心与天地的对比,突显不同境遇下的选择与价值观。
  • 排比:诗句中使用的句式结构整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力量感。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安定与道德的坚守,倡导以公共利益为重,超越个人的亲疏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变化:象征着世事无常,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动。
  • 安常: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稳定。
  • 圣心:代表高尚的道德追求与智慧。
  • 天地:代表自然法则与宇宙的整体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安常”指的是什么?

    • A. 变化的状态
    • B. 安定的常态
    • C. 个人利益
  2. 诗中“授受”主要是指什么?

    • A. 给予与接受
    • B. 亲近与疏远
    • C. 变化与安定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个人利益为重
    • B. 公共利益与道德责任
    • C. 自然法则与人性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中的“仁者爱人”
  • 王阳明的《传习录》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禅继》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陆游的诗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陈普则更侧重于社会责任的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论语注释》
  • 《王阳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