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东岳》
时间: 2025-01-19 14:04: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已了。
云胡遍天下,璺婢得祭祷。
五岳视三公,称帝何所考。
益以天齐名,僭窃良不小。
置司七十二,妄诞出意表。
冤哉张睢阳,夜夜蝙蝠绕。
渎神既已多,逆理尤不少。
泰山即林放,末俗空扰扰。
生辰用莫春,兹事可绝倒。
白话文翻译:
岱宗(泰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山呢?齐鲁大地的青山已然尽收眼底。云雾遍布天下,神明却难以祭祷。五岳之中,泰山更是高峰,称帝的来历又何在呢?更何况,泰山的名声已经被人窃取,多么不堪。设立七十二个官职,虚妄的言论层出不穷。冤屈的张睢阳,夜夜被蝙蝠缠绕。对神明的渎职已是屡见不鲜,逆理的事情更是层出不穷。泰山如同放弃了森林的保护,世俗的纷扰变得空洞无物。生辰的时节已不再春暖花开,眼前的事情更是令人绝倒。
注释:
- 岱宗:指泰山,古称岱宗,是五岳之首。
- 齐鲁:指齐国和鲁国,古代中国的两个诸侯国,现今山东省一带。
- 云胡:意为云雾,表示气象的变化。
- 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分别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和恒山。
- 张睢阳: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冤屈者,具体指代不详。
- 七十二:可能指设立的官职数量,表达对官僚体系的不满。
- 渎神:对神明的不尊重或不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诗作著称,常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官场腐败之际,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批判和对理想山水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玉山东岳》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讽刺意味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诗中提到的“岱宗”不仅代表了具体的山岳,更象征着权威与崇高的理想。通过“齐鲁青已了”,诗人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间纷扰的无奈。
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凝练有力,具有音乐感。诗中提到的“云胡遍天下”与“渎神既已多”,则透露出诗人对神明与人世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尤其是“冤哉张睢阳,夜夜蝙蝠绕”,则通过具象的描绘,展示了对历史冤屈的同情与对现实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间事务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的崇敬,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已了。
- 询问泰山的伟大,同时提到齐鲁大地的景色,显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
云胡遍天下,璺婢得祭祷。
- 描述云雾的弥漫,暗示神灵的难以接近,表达对祭祷效果的质疑。
-
五岳视三公,称帝何所考。
- 五岳中的泰山显得尤为突出,质疑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
益以天齐名,僭窃良不小。
- 泰山的名声被人窃取,显示对当权者的讽刺。
-
置司七十二,妄诞出意表。
- 指出官员设置的繁杂,批评其虚妄的言论。
-
冤哉张睢阳,夜夜蝙蝠绕。
- 提到历史冤屈,表达对张睢阳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
渎神既已多,逆理尤不少。
- 反映对神明的不敬和对社会的逆行现象的批评。
-
泰山即林放,末俗空扰扰。
- 比喻泰山的荒凉和世俗的纷扰,表达对现实的无奈。
-
生辰用莫春,兹事可绝倒。
- 用春天的生辰象征美好,指出当下的事情令人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泰山比作权威,暗示其崇高。
- 对仗:如“冤哉张睢阳”与“夜夜蝙蝠绕”,增强诗的节奏和韵律。
- 排比:对现实的批判通过多句排比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泰山为切入点,探讨了权威、神明与人世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官僚体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动荡年代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泰山:象征权威与崇高。
- 云雾:代表神秘与不可触及。
- 蝙蝠:象征阴暗与冤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岱宗指的是哪座山?
- A. 华山
- B. 泰山
- C. 衡山
- D. 嵩山
-
诗中提到的“七十二”指的是什么?
- A. 山峰数量
- B. 官职数量
- C. 神明数量
- D. 祭祷数量
-
“冤哉张睢阳”中张睢阳代表什么?
- A. 历史冤屈
- B. 神明
- C. 自然景观
- D. 官员
答案:
- B. 泰山
- B. 官职数量
- A. 历史冤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望岳》:同样以山为主题,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反映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