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夜忆群从
作者: 范成大〔宋代〕
愁里仍蒿径,闲中更荜门。
青灯聊自照,浊酒为谁温?
隙月知无梦,窗梅寄断魂。
遥怜好兄弟,飘泊两江村。
白话文翻译:
在愁苦中我仍走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上,闲暇时更是独自对着小门。
青色的灯光勉强照亮了我,浑浊的酒又是为了谁而温热呢?
窗外的月光虽然暗淡,却也知道我无梦可做,窗边的梅花却寄托了我断魂的思念。
我遥远地惦念着我的好兄弟们,他们却漂泊在两江的村庄里。
注释:
- 愁里:在愁苦之中。
- 蒿径:杂草丛生的小路,象征着荒凉和孤独。
- 荜门:指小门,暗示着孤独和闭塞的环境。
- 青灯:青色的灯光,象征着孤独的夜晚。
- 浊酒:指劣酒,象征着无奈和惆怅。
- 隙月:微弱的月光,暗示着无梦的状态。
- 窗梅:窗外的梅花,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与哀愁。
- 好兄弟:指作者的好友,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青灯”和“浊酒”常常用来表现文人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元夜忆群从》创作于元宵节之际,正值佳节,诗人却因身在异乡而感到孤独。此时的诗人,虽然身处热闹的节日氛围,却无法与朋友同庆,心中的愁苦与思念愈发强烈。
诗歌鉴赏:
《元夜忆群从》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在元宵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感受到的却是孤独与思念。首联“愁里仍蒿径,闲中更荜门”点明了诗人的处境,愁苦的心情让他走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上,闲暇时又只能独自面对封闭的小门。这一景象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接下来的“青灯聊自照,浊酒为谁温”则进一步渲染了孤独的氛围。青灯下的独照和浊酒的温热,无不显示出一份无奈与落寞。月光虽明,却“知无梦”,更显得夜晚的凄清。窗外梅花的“寄断魂”,则是思念的真实体现,梅花本身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最后一联“遥怜好兄弟,飘泊两江村”以“遥怜”二字收尾,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在此情境中将个人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惦念结合,形成了整首诗的情感核心。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愁里仍蒿径:在愁苦的状态下,我走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上,表现出一种迷茫与孤独。
- 闲中更荜门:在闲暇时更加感受到小门的封闭,暗示了与外界的隔绝。
- 青灯聊自照:青色的灯光只能勉强照亮自己,象征着作者在孤独中的挣扎。
- 浊酒为谁温:浑浊的酒是为了谁而温暖,使人感到一份无奈与惆怅。
- 隙月知无梦:微弱的月光虽明亮,却让人感到无梦的惆怅。
- 窗梅寄断魂:窗外的梅花,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 遥怜好兄弟:远远地惦念着兄弟们,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
- 飘泊两江村:兄弟们漂泊在两江的村庄,表现出对友人处境的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灯聊自照”比喻孤独的夜晚。
- 拟人:如“隙月知无梦”,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感。
- 对仗:首联与次联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夜晚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它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惆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节日中因身处异乡而感受到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灯:象征孤独与寂静的夜晚。
- 浊酒:代表无奈与对往昔的追忆。
- 隙月:暗示孤独的心境,月光虽明却无梦。
- 窗梅:寄托了思念与哀愁,象征清高与坚韧。
- 好兄弟:象征着友情与思念,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自己的孤独?
- A. 青灯
- B. 繁花
- C. 鸟鸣
-
“浊酒为谁温”中“浊酒”指的是什么?
- A. 美酒
- B. 劣酒
- C. 清酒
-
诗中提到的“好兄弟”漂泊在哪里?
- A. 北方
- B. 两江村
- C. 西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对比,范成大的《元夜忆群从》在意境上更为复杂,表现了个人在节日中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李白则是通过对月的思念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