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颖仲题刘鞠祠》
时间: 2025-01-04 11:51: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绕平湖绿四边,两翁遗泽到今传。
苹风引钓鱼随艇,谷雨催耕水拍田。
败壁丹青悲落日,荒庭绅笏想流年。
桐乡不废春秋祀,箫鼓鸡豚久更虔。
白话文翻译:
山环绕着平湖,四周都是绿色的景致;
两位老人的美德传承至今。
微风吹动着水面,钓鱼的人随船而行;
谷雨时节催促着农人,水面拍打着田地。
破败的墙壁上还有残留的丹青,令人感伤落日西沉;
荒凉的庭院中,我不禁想起了流逝的岁月。
桐乡的祭祀从未间断,箫声、鼓声与鸡鸣、猪叫交替着,依旧虔诚。
注释:
- 山绕平湖:山环绕着平静的湖泊,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环境。
- 两翁:指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有可能是历史人物或地方名士。
- 苹风:指水面上的水草随风摇动,引出钓鱼的情景。
-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农忙时节。
- 败壁丹青:破败的墙壁上仍然留有绘画的痕迹,象征着历史的沧桑。
- 绅笏:古代官员的象征,表示地位和荣耀。
- 春秋祀:指春秋时节的祭祀活动,表现了对祖先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君度,号天雨,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其诗风以清新隽永著称,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弥逊游览刘鞠祠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传承,故而写下此诗以寄托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思考。
诗歌鉴赏:
李弥逊在《和陈颖仲题刘鞠祠》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先贤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的“山绕平湖绿四边”,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为整个诗歌奠定了宁静的基调。接着,诗人提到“两翁遗泽”,以此引入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暗示这两位老人是值得后人铭记的智者或德者。
在描写农耕的场景时,诗人用“谷雨催耕水拍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紧迫感与生命的活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败壁丹青悲落日,荒庭绅笏想流年”则转向对历史的反思,破败的墙壁与残留的绘画让人感到历史的沧桑与无常,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已不再。
最后两句“桐乡不废春秋祀,箫鼓鸡豚久更虔”将诗意推向高潮,强调了对先贤的崇敬与祭祀活动的延续,体现了文化传统的坚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历史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绕平湖绿四边:描绘了青翠的山环绕着平静的湖泊,营造出恬静美好的自然环境。
- 两翁遗泽到今传:强调两位老人的美德或智慧仍在流传,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 苹风引钓鱼随艇:描写风吹水面,钓鱼人随船而行,展现了悠闲的生活画面。
- 谷雨催耕水拍田:谷雨时节,农人忙于耕作,水面拍打田地,表现了勤劳与生机。
- 败壁丹青悲落日:破败的墙面上仍有昔日的绘画,伴随落日,令人感到惆怅。
- 荒庭绅笏想流年:荒凉的庭院让人不禁想起过去的荣光与时间的流逝。
- 桐乡不废春秋祀:桐乡的祭祀活动始终未曾废止,展现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 箫鼓鸡豚久更虔:祭祀声乐与鸡鸣、猪叫交替,表现了人们对先贤的虔诚与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败壁丹青”来比喻历史的遗存与沧桑。
- 对仗:如“箫鼓鸡豚”,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自然景象如“苹风引钓鱼”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展现了诗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思考。
意象分析:
- 山:象征坚韧与永恒,代表着历史的厚重。
- 平湖:象征宁静与和谐,反映自然的美好。
- 苹风:象征自然与生活的交融,体现生活的闲适。
- 败壁:象征历史的沧桑与遗憾,反映时间的无情。
- 绅笏:象征地位与荣耀,表现对先贤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谷雨”是哪个节气?
- A. 春分
- B. 夏至
- C. 秋分
- D. 谷雨
答案:D
-
“败壁丹青”所传达的情感主要是: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 D. 骄傲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桐乡不废春秋祀”,主要表现了对什么的重视?
- A. 自然环境
- B. 历史人物
- C. 文化传统
- D. 农耕活动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弥逊《和陈颖仲题刘鞠祠》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弥逊更强调历史的传承与人文的厚重,而王维则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弥逊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