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其三 又答俨翁》
时间: 2025-01-04 07:3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试南宫,荷明公收作药笼中物。
彩笔玉堂干气象,瞻望文章奎壁。
席上春风,尊前夜雨,几对程门雪。
飞英振藻,一时真愧诸杰。
独怜万里驰驱,三王六诏,使节连翩发。
琐闼十年曾抗疏,旧草万行明灭。
霄汉飞腾,风波震骇,白尽巾中发。
长安今夕,芳樽且醉华月。
白话文翻译:
在南宫考试时,明公把我收作药笼中的一只小物。
我笔下的彩绘,宛如玉堂中显现的气象,
我仰望着文章的杰出,正如奎星璀璨。
席间春风得意,酒前夜雨绵绵,几次在程门外迎雪。
我真的觉得自己在飞英与振藻之间愧疚于众杰。
我独自怜悯千里驰骋,不禁想到三王六诏,
使者们接连不断地出发。
在琐闼中十年我曾上书,旧草稿在光明与黑暗中消逝。
在高空飞翔,波涛汹涌,白发已满巾中。
长安今夜,举杯醉于华美的月光下。
注释:
- 南宫:古代皇家学府,指的是科举考试的地方。
- 明公:指的是某位名望显赫的文人或官员。
- 药笼中物:比喻自谦,意指自己的才华微不足道。
- 彩笔玉堂:形容文章的华美。
- 程门雪:程门指程颐的门,雪是比喻,指学生在学堂中受到的教育。
- 三王六诏:指古代的有名的王朝和诏书,象征着朝政的繁忙。
- 琐闼:指门庭,象征着家园的平凡。
- 霄汉:指高空,象征着理想和抱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言,字宗俭,号荆溪,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才华出众而被称道,出任过多种官职。因其才华和对时政的关注,夏言的诗歌往往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在南宫考试后的感慨,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省与对未来的思考。在这个历史时期,科举制度盛行,许多士人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因此,诗中充满了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交织。
诗歌鉴赏:
《大江东去 其三 又答俨翁》是一首深具哲理性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开篇提到“昔试南宫”,引出个人的科举经历,既是自谦的表现,也是对往昔的追忆。诗中通过“彩笔玉堂”和“瞻望文章奎壁”的描写,传达了对文学事业的渴望和向往,进而映射出作者对自身才华的认知与追寻。
在描绘宴席的春风与夜雨时,作者不仅体现了与友人共饮的畅快,更渗透出一种孤独与愧疚,尤其是“飞英振藻,一时真愧诸杰”,表现了对同辈才俊的敬佩与自我怀疑。诗中提及的“万里驰驱”和“三王六诏”,展现了对历史与政治的思考,暗示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关系。
整首诗在情感上起伏跌宕,最后以“芳樽且醉华月”收尾,既是对往事的释怀,也是对未来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试南宫:回忆往昔的考试经历,表达追忆与怀念。
- 荷明公收作药笼中物:自谦的语气,意指自己的才华微薄。
- 彩笔玉堂干气象:描写文章的华美,表现了对文才的渴望。
- 瞻望文章奎壁:表示对文学成就的向往。
- 席上春风,尊前夜雨:描绘宴会时的氛围,暗含情感的细腻。
- 几对程门雪:指学业的回忆,表达对教育的感激。
- 飞英振藻,一时真愧诸杰:感慨自己在优秀人才面前的渺小。
- 独怜万里驰驱:表达对远方理想的向往与思考。
- 三王六诏:提及历史上的伟大成就,表现出对时政的关注。
- 琐闼十年曾抗疏:表示自己在政治上曾有作为,但又感到无奈。
- 旧草万行明灭:旧作的得失,象征着过往的辉煌与失落。
- 霄汉飞腾,风波震骇:高空的飞翔与风波,象征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 白尽巾中发:感叹人生的短暂与白头。
- 长安今夕,芳樽且醉华月:在长安的夜晚,借酒浇愁,寄托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药笼中物”自谦,形象生动。
- 对仗:如“席上春风,尊前夜雨”,形成和谐的音韵。
- 排比:通过不同的意象描绘宴席的氛围及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个人理想、才华与社会现实的思考,表现出对过往的追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文学与政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夜雨:象征着忧愁与思考。
- 程门雪:象征着学业与教育的回忆。
- 飞英振藻:象征着才华与成就。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历史的承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宫”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学府
- B. 皇宫
- C. 战场
- D. 市集
-
“飞英振藻”中的“飞英”指代什么?
- A. 优秀的才子
- B. 飞鸟
- C. 英雄
- D. 风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 A. 乡愁
- B. 繁华与历史
- C. 自由
- D. 战争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夏言的《大江东去 其三 又答俨翁》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夏言更侧重于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而李白则更强调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夏言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