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午日和韵》
时间: 2025-01-04 07:32:3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大江东去 午日和韵
作者: 董如兰(畹仙) 〔清代〕
原文展示:
端阳重遇,可应是辗转天高难越。
炫日葵榴疑是泪,触景偏增呜咽。
三载离乡,两经兵火,孤负芳时节。
五丝续命,寸肠应被千结。
休问鼓吹谁家,龙标何处,风鹤成警怯。
魂梦飞扬旁人须,讶道鬓斑形劣。
渔父忘言,汨罗留恨,醉醒凭人说。
伶仃儿女,有谁为我疼热。
白话文翻译:
端午节又一次来临,或许是因为我辗转流离,难以抵达那高高的天空。
炫目的阳光和盛开的石榴花让我心生泪水,触景更让我增添了几分呜咽。
三年离开故乡,经历了两次战乱,竟然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
五丝相连生命的线,心中的痛苦应该被千般纠结。
不要问谁在鼓吹歌声,龙标在何处,风中的鹤也让我心生警惕。
我的灵魂与梦境在飞扬,旁人却惊讶地说我鬓发已斑白,形容憔悴。
渔夫沉默无言,汨罗江边留有遗恨,醉醒之后只能向他人倾诉。
孤独的儿女,有谁能为我温暖心灵?
注释:
- 端阳: 指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辗转: 形容流离颠沛,不能安定。
- 榴: 指石榴,象征着多子多福。
- 五丝: 古代称命线的五根丝线,象征生命的延续。
- 龙标: 典出《离骚》,指屈原的故乡,象征追忆故土。
- 汨罗: 指汨罗江,是屈原投江的地方,象征悲伤与遗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如兰(畹仙),清代女诗人,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时事,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身处离乡之地,感受到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大江东去 午日和韵》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与无奈的诗作。开篇以端午节为契机,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漂泊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炫日”、“葵榴”,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泪水。尤其是“三载离乡,两经兵火”,将个人的遭遇与历史的悲剧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在家国沦陷、战火纷飞中所承受的痛苦。
此外,诗中“魂梦飞扬旁人须,讶道鬓斑形劣”一句,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岁月的流逝,诗人虽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却被现实的困扰所束缚,彰显了离愁别恨的深沉。最后的“伶仃儿女,有谁为我疼热”更是道出一种孤独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常常处于边缘的无奈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端阳重遇: 指端午节的再次到来,暗示时间的流逝。
- 可应是辗转天高难越: 形容生活的艰难与流离。
- 炫日葵榴疑是泪: 通过比喻,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感伤。
- 三载离乡,两经兵火: 直接说明作者的离乡经历与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 孤负芳时节: 对时光的惋惜与无奈。
- 五丝续命,寸肠应被千结: 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痛苦与纠结。
- 休问鼓吹谁家: 暗示对外界的冷漠与无奈。
- 龙标何处,风鹤成警怯: 通过对故乡的追忆,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不安。
- 魂梦飞扬旁人须: 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误解。
- 渔父忘言,汨罗留恨: 引用屈原的典故,表达对历史的追思。
- 醉醒凭人说: 描述了在醉与醒之间的无奈与孤独。
- 伶仃儿女,有谁为我疼热: 表达对关爱的渴求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炫日葵榴”比喻内心的忧伤。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 引用屈原的悲剧,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温暖与关爱的渴望。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到孤独与无助,折射出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苦涩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端阳: 代表节日与团圆,象征思乡之情。
- 榴花: 代表生命的繁盛与美好,映射内心的伤感。
- 龙标: 象征故乡与历史的悲哀。
- 汨罗: 代表遗恨与悲痛,暗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 D. 清明节
-
诗人使用了哪个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A. 龙标
- B. 渔父
- C. 鬓斑
- D. 阳光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寂寞
- C. 思乡
- D. 爱情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可以将董如兰的《大江东去》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对比,前者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后者则更多地表达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人生哲理。虽然两者风格各异,但都穿插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董如兰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