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和东坡词三首 其三 少宗伯孙先生和东坡词见赠依韵奉酬》
时间: 2025-01-04 06:58: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蚤岁相逢,知风骨自是玉堂人物。
二十年来官未调,兴在丹崖青壁。
云海为家,柴门拥褐,高卧袁安雪。
青宫华省,一时登用才杰。
好似鹏鹗乘风,骅骝骋步,得路争先发。
共喜虞廷逢圣治,关塞虏尘新灭。
幸接仙寮,欣披藻翰,森爽清毛发。
寅供三礼,光近九天日月。
白话文翻译:
早年的相遇,让我知道风骨的你本是玉堂之士。
二十年来我未调任,兴致在于那丹崖青壁的景致。
我把云海作为家,柴门围绕着粗衣,安闲地卧于袁安的雪中。
在青宫华省,曾一度被重用的才俊。
就像鹏鸟和鹗鸟乘风而起,骏马奔跑得快,走上正途争先恐后。
我们共同欢喜在虞廷遇到圣明的治理,关隘与边境的尘埃已然消散。
幸好得到仙寮的接待,欣喜地披上华美的文采,清爽地展现出我的风采。
在寅时供奉三礼,光辉接近九天的日月。
注释:
- 蚤岁:早年的意思。
- 风骨:指人的气质和风范。
- 玉堂:比喻高雅的地方或人物。
- 丹崖青壁:形容山势的美丽,象征自然之景。
- 袁安:东汉名士,因其安贫乐道而被人称道。
- 青宫华省:青宫和华省是指朝廷的权力中心。
- 鹏鹗:鹏鸟和鹗鸟,象征高飞的志向。
- 虞廷:指虞舜的朝廷,象征明君治国。
- 仙寮:指仙人的居所,象征高雅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严嵩(1480-1559),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以擅长诗词而著称,作品多涉及政治和自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映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严嵩与东坡词的交往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敬重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严嵩正处于仕途的上升期,诗中流露出他的自信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严嵩与友人的情谊为核心,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开头“蚤岁相逢”便强调了友谊的珍贵,接着通过描绘自身的官场经历与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诗中“云海为家,柴门拥褐”描绘了他向往简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暗含了官场的复杂与艰辛。
严嵩善于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诗中“鹏鹗乘风,骅骝骋步”则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显示出他对前途的期待与渴望。此外,诗中提到的“虞廷逢圣治”则表现出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反映出诗人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思。严嵩通过独特的视角,把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人读后倍感振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蚤岁相逢:早年相识,表明对友谊的珍视。
- 知风骨自是玉堂人物:形容友人的气质高雅。
- 二十年来官未调:说自己在官场上未有大的变动,表达一种无奈。
- 兴在丹崖青壁:心中的乐趣在于自然的美景。
- 云海为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 柴门拥褐:描绘朴素的生活方式。
- 高卧袁安雪:提到袁安,表现对清白生活的向往。
- 青宫华省:曾在朝廷中被重用的经历。
- 好似鹏鹗乘风:比喻自己志向高远。
- 骅骝骋步,得路争先发:追求成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 共喜虞廷逢圣治:对国家治理的欣喜。
- 关塞虏尘新灭:表达对战争结束的喜悦。
- 幸接仙寮:感慨受到高雅环境的接待。
- 欣披藻翰:欣喜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 森爽清毛发:形容内心的清爽和愉悦。
- 寅供三礼:提到祭祀的礼仪,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光近九天日月:形容自己的境界接近天地之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人比作“玉堂人物”,表现其高雅的气质。
- 对仗:如“云海为家,柴门拥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鹏鹗乘风,骅骝骋步”,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友谊、人生经历与自然景观为主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骨:象征人的气质与风范,表达对友人的尊重。
- 丹崖青壁:自然美景的象征,代表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鹏鹗:象征志向高远,表达人生的追求。
- 云海:表达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蚤岁相逢”指的是: A. 早年的相遇
B. 近年的相遇
C. 未来的相遇
D. 过去的相遇 -
“云海为家”的意思是: A. 生活在海边
B. 向往自由的生活
C. 住在云端
D. 生活在城市 -
“鹏鹗乘风”用来形容: A. 自然风景
B. 人的志向
C. 友谊的深厚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严嵩的《大江东去和东坡词三首》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由的向往,但严嵩更多地描绘了个人的境遇,而苏轼则更注重于豪情与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