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黔倅张茂宗》
时间: 2024-09-19 22:03: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黔倅张茂宗
黄庭坚
静居门巷似乌衣,
文采风流众所归。
别乘同来二千石,
化民曾寄十三徽。
寒香亭下方遗爱,
吏隐堂中已息机。
暂与计司参婉画,
百城官吏借光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张茂宗的友谊以及对其才华的赞美。诗中提到,居住在静谧的巷子里,像乌衣巷那样有名,才华横溢的人都归附于他。虽然两人同乘一车,但张茂宗的官职高达二千石,曾经寄托了民众的希望。寒香亭下留下了他的美名,而吏隐堂中已经停止了繁忙的事务。作者暂时与他一起描绘美好前景,许多城市的官吏都借着他的光辉而得以显耀。
注释
- 乌衣:指乌衣巷,古代名士聚居之地,象征高雅。
- 二千石:古代官职的等级,表示张茂宗的高官身份。
- 化民:治理民众,指对平民的关爱与支持。
- 寒香亭:指亭子,寓意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
- 吏隐堂:官员的办公室,指繁忙的政务。
- 计司:指负责计画事务的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吉安人。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俊逸,尤以豪放著称。黄庭坚的诗作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与张茂宗相识之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欣赏和对其官职的敬仰。在那个时期,士人之间的交往常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体现了彼此的才华和情谊。
诗歌鉴赏
《与黔倅张茂宗》是一首颇具典雅风格的诗作,展现了黄庭坚对张茂宗的深厚情谊。全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张茂宗的高尚品德和显赫地位。开篇的“静居门巷似乌衣”点出张茂宗的雅致生活,暗含对其才华的赞美,乌衣巷的典故让人联想到士人的风流倜傥。
诗中提到的“二千石”不仅突显了张茂宗的官职之高,而且也象征着他对民众的责任和担当。随后,诗人运用“寒香亭”和“吏隐堂”来对比张茂宗的遗留之美和官员们的沉重职责,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中官员的辛劳与牺牲。
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与张茂宗共同描绘未来的愿望,传达出对美好前景的向往与期待。这首诗的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敬仰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居门巷似乌衣:描绘了张茂宗的居住环境,暗示其高洁的品格。
- 文采风流众所归:强调张茂宗的才华吸引众人。
- 别乘同来二千石:提到两人同乘,但地位却有差异,反映出对张茂宗的敬意。
- 化民曾寄十三徽:表达对张茂宗曾经对民众贡献的认可。
- 寒香亭下方遗爱:象征张茂宗的美名流传。
- 吏隐堂中已息机:暗指官员的繁忙,反衬张茂宗的高洁。
- 暂与计司参婉画:表现出作者与张茂宗的友好合作。
- 百城官吏借光辉:表明张茂宗的光辉影响了许多地方的官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静居门巷似乌衣”,通过比喻增强意象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钦佩、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不仅展示了黄庭坚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衣:象征高雅、士人的风流。
- 寒香亭:代表美好的记忆和情感寄托。
- 二千石:象征权力与责任。
这些意象在诗中起到了增强情感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体现了黄庭坚对友人的欣赏和对社会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千石”代表什么?
- A. 官职等级
- B. 朋友的名字
- C. 一种花卉
-
“寒香亭下方遗爱”中的“遗爱”指代什么?
- A. 遗留下来的财富
- B. 留下的美名
- C. 朋友的信物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官员的批评
- B. 对友人的赞美
- C. 个人的孤独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作品,展现了豪情壮志。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美好。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两人都以诗歌表达情感,但风格各有不同,黄庭坚更注重细腻的描写,而苏轼则表达出更为豪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宋八大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