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 其四 叠屏岩》

时间: 2025-01-19 13:50:36

篁竹参天无人行,来游者多蹊自成。

石屏重叠翡翠玉,莲荡宛转芙蓉城。

世缘遮尽不到眼,幽事相引颇关情。

一炉沈水坐终日,唤梦鹁鸪相应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 其四 叠屏岩
作者:黄庭坚 〔宋代〕
篁竹参天无人行,来游者多蹊自成。
石屏重叠翡翠玉,莲荡宛转芙蓉城。
世缘遮尽不到眼,幽事相引颇关情。
一炉沈水坐终日,唤梦鹁鸪相应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叠屏岩的幽静与美丽。竹子高耸入云,无人经过,偶尔来游玩的人们走出了一条小路。石头重重叠叠,如同翡翠和玉石,湖面波荡起伏,宛如芙蓉花盛开的城池。世间的纷扰完全遮蔽了我的眼睛,幽静的事物引发了我深切的情感。我坐在一炉香水旁,整天静坐,唤起梦境的鹁鸪鸟应声而鸣。

注释:

  • 篁竹:指的是竹子,篁是指竹林。
  • 石屏:重叠的石头,形状如屏风。
  • 翡翠玉:形容石头的颜色和质感,像翡翠和玉石一样美丽。
  • 莲荡:莲花在水面上轻轻摇曳的样子。
  • 芙蓉城:比喻莲花如盛开的芙蓉,形成美丽的景象。
  • 幽事:指幽静的事情或情感。
  • 沈水:指香炉中沉香的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溪居士,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之一,诗风清新飘逸,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庭坚游览叠屏岩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内心情感的反思。叠屏岩是黄庭坚所喜爱的游览地,诗中的意象与情感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叠屏岩的幽静美丽。开篇以“篁竹参天无人行”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自然的静谧。接着,诗人将石屏与翡翠、玉的比喻相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岩石的美丽,突显了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诗中“莲荡宛转芙蓉城”的意象,传达出自然景色的变化与生机,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下半部分的转折,诗人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泊与内心情感的深邃。“世缘遮尽不到眼”,阐述了他对外界纷扰的超然态度,而“幽事相引颇关情”则流露出他对深刻内心世界的向往和探寻。最后一句“一炉沈水坐终日,唤梦鹁鸪相应鸣”,以静坐来唤醒内心的梦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表达了对理想与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篁竹参天无人行:竹林高耸,静谧无人,描绘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来游者多蹊自成:来游玩的人常常自成小路,说明这里的景色吸引人,但又保持原始的宁静。
  • 石屏重叠翡翠玉:用翡翠和玉的比喻,描绘石头的美丽,强化了自然的魅力。
  • 莲荡宛转芙蓉城:描摹湖面上莲花摇曳的景象,展现出如诗如画的自然之美。
  • 世缘遮尽不到眼:表达对世俗纷扰的超然,强调内心的宁静。
  • 幽事相引颇关情:引导出对内心情感的思考,揭示出诗人对幽静事物的深刻情感。
  • 一炉沈水坐终日:描绘静坐的状态,象征对内心世界的追寻。
  • 唤梦鹁鸪相应鸣:通过唤醒梦境,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屏重叠翡翠玉”,将石头比作美玉,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
  • 对仗:如“莲荡宛转芙蓉城”,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鹁鸪的鸣叫与梦境联系,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诗意更为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描绘叠屏岩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的淡泊与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深邃的情感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篁竹:象征着清幽与自然。
  • 石屏:象征着坚韧与美丽。
  • 莲花:象征着纯洁与生命的活力。
  • 幽事:象征着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石屏”比喻了什么? A. 树木 B. 竹子 C. 石头 D. 水

  2. “一炉沈水坐终日”中的“沈水”指的是什么? A. 香炉中的水 B. 湖水 C. 瀑布 D. 河流

  3.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什么? A. 热衷于世俗 B. 超然淡泊 C. 消极怠惰 D. 追求名利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体现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宁静的和谐。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登快阁》: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 李白《庐山谣》: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充满豪情,与黄庭坚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黄庭坚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