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烛影摇红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波动帘旌,断霞犹殢双鬟影。
女儿三五月如人,人月长相等。
欢恨悠悠未省,转惆怅风凄露冷。
渐昏绡帐,乍凉金井,何时酒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又略带忧伤的夜景。帘子随风轻轻摇动,晚霞似乎还在缠绵着那双发髻的影子。女子在这三五的月夜里,如同月亮一般,彼此交映、相互映衬。欢愉与忧愁在心中交错,未能清醒。转眼间,愁绪在风中弥漫,露水渐冷。渐渐地,帐子也变得昏暗,井水也显得凉意十足,不知道何时才能从醉意中醒来。
注释:
- 波动帘旌:帘子随风摇动。
- 断霞:指残余的晚霞。
- 犹殢:依然缠绵。
- 双鬟影:指女子的发髻影子。
- 三五月如人:三五的月亮如同人影。
- 欢恨悠悠未省:愉快与忧愁交织,未能清楚分辨。
- 惆怅:忧愁、失落。
- 乍凉金井:金井指的是井水,乍凉意味着刚刚变凉。
- 何时酒醒:何时能够从醉酒中醒来。
典故解析:
- 诗中“人月长相等”可以视为月下人影的映衬,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美。
- “欢恨悠悠未省”体现了诗人对感情复杂的思考,反映了清代士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克文,清代诗人,工于词,擅长描写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此诗成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文人们常通过诗词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代的思考。
诗歌鉴赏:
《烛影摇红》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与细腻描绘的诗作。诗人在夜色中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女子的柔情与惆怅。开头的“波动帘旌”让人感受到微风拂面的柔和,随之而来的“断霞犹殢双鬟影”则增添了一份缠绵的气息。诗中的女子在明月之下,似乎与月亮相互辉映,她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色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和谐美。
“欢恨悠悠未省”一句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欢愉与忧愁交织,令人感到深深的惆怅。而“渐昏绡帐,乍凉金井”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夜色渐深、露水渐冷的氛围,仿佛是时间的流逝带来了无尽的思绪,令人心生感慨。最终“何时酒醒”一句,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高潮,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这首诗,袁克文不仅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让读者在诗中体会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波动帘旌”: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微风的轻柔,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 “断霞犹殢双鬟影”:晚霞的残影与女子的发影交织,增添了诗的浪漫气息。
- “女儿三五月如人”:月光下的女子如同月亮,暗喻了女性的柔美与孤独。
- “欢恨悠悠未省”:情感的复杂性在这里被深入探讨,欢愉与痛苦交织。
- “转惆怅风凄露冷”: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映内心情感的波动。
- “渐昏绡帐,乍凉金井”:夜色渐深,环境的冷清暗示着孤独感的加重。
- “何时酒醒”: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情感的释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与月亮相提并论,突显其美丽与孤独。
- 拟人:通过“欢恨悠悠”来描绘情感的复杂,让情感更具生动性。
- 对仗: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情景的刻画,探讨了人情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孤独和思念中的感悟,表现了生命中的欢愉与忧愁。
意象分析:
- 帘旌:象征着轻柔与宁静的夜晚。
- 断霞:代表着美好的事物的逝去。
- 双鬟影:象征着女性的柔美与孤独。
- 三五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金井:寓意着内心的深邃与清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波动帘旌”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风平浪静
- B. 微风轻拂
- C. 狂风暴雨
- D. 寒风刺骨
-
“欢恨悠悠未省”中的“欢恨”指的是什么?
- A. 喜悦与愤怒
- B. 欢愉与忧愁
- C. 爱情与友情
- D. 期待与失望
-
诗的最后一句“何时酒醒”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爱情的执念
- D. 对生活的厌倦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燕子楼》
诗词对比:
- 袁克文的《烛影摇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但袁克文更侧重于夜晚的宁静与反思,而李清照则更加直接地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