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来人》

时间: 2025-01-18 09:48:44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来人
作者:刘克庄 〔宋代〕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失去家庭和国家的深切感慨。全诗可以翻译为: “十口人同处一地,如今却变成孤雁飞翔。饥饿中在荒废的寺庙里挖菜,贫穷中穿着破旧的衣服。豪华的府邸里歌声和钟声此起彼伏,而沙场上骑兵却稀少。老身将在闽地死去,不能再见到帝王的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口:指的是十口人,象征着一个家庭。
  • :离散、分开。
  • 独雁:孤独的雁,象征着失去的孤独感。
  • 饥锄:饥饿中用锄头挖菜。
  • 蕃衣:指的是粗糙、破旧的衣服。
  • 甲第:指的是豪华的府邸。
  • 翠銮:帝王的车驾。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翠銮”象征着国家的权威与繁荣,而“沙场探骑稀”则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凋敝。这些意象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境遇的无奈与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杰,号思庵,福建闽江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对国事的关心以及个人的忧愁,风格沉郁悲凉。

创作背景

《北来人》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多灾多难之时,诗人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家庭破裂的现实,表达对理想的失落与对故国的怀念。

诗歌鉴赏

《北来人》通过简单而深刻的意象,揭示了诗人对家国变故的无奈与悲哀。开篇“十口同离仳”直接点出家庭的破裂,表达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接着“今成独雁飞”借用孤雁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诗中以“饥锄荒寺菜”描绘了诗人遭受的生活困境,反映出因战乱而产生的饥荒与贫困。后两句则通过描绘豪华的生活与沙场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助。最后一句“老身闽地死”更是直白而沉痛,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悲凉与无奈,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家庭的思念,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口同离仳:诗人以“十口”象征一个完整的家庭,表达对家庭分离的痛苦。
  • 今成独雁飞:孤独的雁象征失去亲人的悲哀,表现个人的孤独感。
  • 饥锄荒寺菜:描绘诗人因战乱而忍饥挨饿的情景,反映社会的困境。
  • 贫着陷蕃衣:表现诗人生活的贫困与困境,衣着破旧加重了苦难的感受。
  • 甲第歌钟沸:豪华的府邸中歌声不断,形成对比,突显社会的分裂。
  • 沙场探骑稀:战场上骑兵稀少,暗示战事的惨淡与国家的衰落。
  • 老身闽地死:诗人将死于南方,表达对故国的无奈与怀念。
  • 不见翠銮归:无法再见到国家的繁荣与安宁,进一步加深了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家庭的破裂比作“孤雁飞”,形象地表达了孤独感。
  • 对仗: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用“歌声”和“钟声”来表现生活的繁华与国家的安宁,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家庭破裂和国家动荡展开,通过个人的痛苦与无奈,展现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苦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雁:象征孤独与失去,表现诗人的个人境遇。
  • 荒寺菜:代表贫困与生存艰难,体现出生活的困苦。
  • 甲第与沙场:形成对比,展示社会的分裂与动荡。
  • 翠銮:象征国家的繁荣与安宁,是诗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口同离仳”意指什么? A. 家庭团聚
    B. 家庭分离
    C. 旅行
    D. 吃饭

  2. “饥锄荒寺菜”中“荒寺”指的是什么? A. 繁华的寺庙
    B. 荒废的寺庙
    C. 新建的寺庙
    D. 破旧的房子

  3. 诗人对国家的情感是什么? A. 自豪
    B. 怀念和悲伤
    C. 恼怒
    D. 忽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动荡的深沉思考。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北来人》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深切感受,前者更侧重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后者则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虽各有侧重,但均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家庭的深厚情感,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共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