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都下黄雀食新》

时间: 2025-01-01 14:17:16

九日新霜薄,群飞一网遮。

裘披杨柳絮,色染木犀花。

下箸欣乡味,知侬忆故家。

金杯浮菊蕊,相映两光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新霜薄,群飞一网遮。
裘披杨柳絮,色染木犀花。
下箸欣乡味,知侬忆故家。
金杯浮菊蕊,相映两光华。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这天,薄薄的新霜覆盖着大地,成群的小鸟在空中飞翔,仿佛被一张网遮住。穿着皮衣的我,像是披着杨柳的絮状物,色彩被木犀花染上了。端起筷子,品尝着乡里的美味,心里明白你一定在思念故乡。金杯中盛着菊花的花蕊,彼此映照,闪耀着两种光华。

注释

  • 九日: 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 新霜薄: 指刚刚出现的霜,天气转凉。
  • 群飞: 许多鸟一起飞翔。
  • : 皮衣,古代常用的保暖衣物。
  • 杨柳絮: 杨柳树的绒毛,春天时飞扬的种子。
  • 木犀花: 指木犀科植物的花,散发香气。
  • 下箸: 开始用筷子吃东西。
  • 乡味: 家乡的味道,常指家乡的特色食品。
  • 知侬: 知道你,侬是对亲近人的称呼。
  • 忆故家: 思念故乡。
  • 金杯: 金制的酒杯,通常用来盛酒。
  • 浮菊蕊: 菊花的花蕊,象征着重阳节的习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风趣幽默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杨万里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九日都下黄雀食新》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在这个传统节日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饮食文化,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热爱。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诗人借此机会抒发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重阳节的场景,展现了诗人清新的生活情趣和对故乡的眷恋。开头两句描绘了初霜时节的景象,群飞的小鸟仿佛在庆祝节日,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接着,诗人以“裘披杨柳絮”形象地传达了自己身处自然中的状态,展现了秋天的温暖与冷冽的对比。

在品尝家乡美味时,诗人通过“下箸欣乡味”表达了对故乡饮食的怀念。这个细节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家的温暖情感,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思索。最后,金杯中的菊花与诗人自身的光华相映成趣,象征着节日的欢庆与生活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既有自然的美丽,又有深邃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日新霜薄:在重阳节,刚刚降下的薄霜,暗示季节的变换。
  2. 群飞一网遮:飞翔的小鸟如同被一张无形的网笼罩,表现出秋天的生动。
  3. 裘披杨柳絮:诗人穿着皮衣,形象地描绘出秋冬的气息。
  4. 色染木犀花:色彩和香气相互融合,呈现出秋天色彩的丰富。
  5. 下箸欣乡味:品尝家乡的美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6. 知侬忆故家:深情地呼唤亲人,体现出浓厚的情感。
  7. 金杯浮菊蕊:金杯中盛着菊花,祝愿与节日的气氛相结合。
  8. 相映两光华:金杯与菊花相映成趣,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鸟比作一网,形象地表达其飞翔的状态。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金杯浮菊蕊,相映两光华”运用对仗手法,使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家庭聚餐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和对亲情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新霜: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来凉意。
  2. 群飞:展现了生命的活力。
  3. :反映了季节的变化。
  4. 乡味:代表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5. 金杯:象征着欢庆、富贵与团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阳节是农历的哪一天? A. 八月十五
    B. 九月九日
    C. 十二月初

  2. “裘披杨柳絮”中的“裘”指什么? A. 棉衣
    B. 皮衣
    C. 外套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A. 朋友
    B. 故乡
    C. 自然

答案

  1. B. 九月九日
  2. B. 皮衣
  3. B. 故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九日都下黄雀食新》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孤独的情感,而《九日都下黄雀食新》则更强调节日的欢庆与团聚。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