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 其一》

时间: 2025-01-07 18:53:08

墙头森森万竿竹,许借浓阴傍华屋。

故宅荒凉扃复开,百年几见人歌哭。

春衾梦断闻晓鸦,湘帘不卷波纹斜。

夜来风雨解人意,小红开遍林檎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墙头森森万竿竹,
许借浓阴傍华屋。
故宅荒凉扃复开,
百年几见人歌哭。
春衾梦断闻晓鸦,
湘帘不卷波纹斜。
夜来风雨解人意,小红开遍林檎花。

白话文翻译:

墙头上的竹子茂密成林,
可以借着它的浓阴靠在华丽的屋檐旁。
荒凉的故宅再次开启,
百年来又有多少人唱歌哭泣。
春天的被子中梦醒时分,听到晓鸦的鸣叫,
湘帘未卷起,水波微微倾斜。
昨夜的风雨,似乎懂得人的心事,小红花在林檎树上开遍了。

注释:

  • 墙头:指墙的顶部,这里形容墙头长满竹子。
  • 森森:形容竹子茂密的样子。
  • 浓阴:浓厚的阴影,指竹子遮挡的阴凉。
  • 华屋:华丽的房屋。
  • 故宅:旧居所,指作者曾经居住的地方。
  • 扃复开:指锁闭的地方重新打开。
  • 春衾:春天使用的被子。
  • 晓鸦:清晨的乌鸦,象征启示和醒悟。
  • 湘帘:指吊在窗前的帷幕,通常用以遮挡阳光。
  • 波纹斜:水面上的波纹呈现出倾斜的样子。
  • 小红:指林檎花,小红花象征生命和希望。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其描绘的意境和情感与传统诗歌中的“故乡”、“离别”、“春天”等主题密切相关,反映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应莘,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作品多以写景抒情见长,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故宅的回忆和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厚的感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开篇以“墙头森森万竿竹”描绘出故乡竹林的茂密,给人以宁静而清新的感觉。这种自然的描写不仅营造了诗歌的氛围,也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接着,“故宅荒凉扃复开”一句,既表现出故居的荒凉,又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充满了感伤。诗人在春天的清晨醒来,听到“晓鸦”的鸣叫,这是一种生机的象征,然而却伴随着“梦断”的失落感,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冲突。最后一句“小红开遍林檎花”,不仅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也隐喻着希望与新生,尽管有对往昔的追忆,但生活依然在继续,新的生命和希望在不断涌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墙头森森万竿竹:墙头竹林茂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故乡的自然景观。
  2. 许借浓阴傍华屋:借着浓阴依附在华丽的屋旁,体现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3. 故宅荒凉扃复开:故居虽荒凉,却重新打开,象征对过去的追忆。
  4. 百年几见人歌哭:百年间少有人来,人们的歌声与哭泣伴随回忆。
  5. 春衾梦断闻晓鸦:春天梦中醒来,听到清晨的乌鸦鸣叫,寓意苏醒与思考。
  6. 湘帘不卷波纹斜:窗帘未卷起,水面波纹微微倾斜,暗示心中隐忧。
  7. 夜来风雨解人意:夜间的风雨似乎理解人的情感,传达一种共鸣。
  8. 小红开遍林檎花:小红花在林檎树上盛开,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情感,如“晓鸦”与“春衾”的结合。
  • 拟人:风雨“解人意”,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春衾梦断”与“夜来风雨”,形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表现了对过往生活的思索与感悟,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延续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生命力。
  • 故宅:代表过去的记忆与情感。
  • 晓鸦:象征清晨与新生的希望。
  • 春衾:代表温暖与梦幻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墙头”上长了什么植物?

    • A. 桃树
    • B. 竹子
    • C. 柳树
  2. “晓鸦”的鸣叫代表什么?

    • A. 夜晚
    • B. 清晨
    • C. 黄昏
  3. 诗中“春衾梦断”的意思是?

    • A. 睡得很香
    • B. 梦醒了
    • C. 不想睡觉

答案:

  1. B. 竹子
  2. B. 清晨
  3. B. 梦醒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
  • 王维的《鹿柴》: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孤独与宁静,与《杂咏 其一》的故乡怀念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应莘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