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扶杖追凉看稻花,不烦轧轧踏沟车。
残年无以酬公上,长作输租第一家。
白话文翻译:
我拄着拐杖,追寻着凉爽的地方,欣赏稻田里的花朵,不必烦恼田间轧轧作响的车轮声。
年纪已大,无法再为国家效劳,只能长年缴纳租税,成为第一纳税户。
注释:
- 扶杖:拄着拐杖,表明年纪已大。
- 追凉:寻找凉爽的地方。
- 稻花:稻田里的花朵,象征丰收的希望。
- 轧轧:形容车轮的声音。
- 残年:指人生的晚年。
- 酬公:报效国家。
- 输租:缴纳租税。
- 第一家:指税收的第一位纳税人。
典故解析:
本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宋代农民生活息息相关,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期待与对自己年迈的无奈。诗中“残年无以酬公上”反映了对国家的愧疚感,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士人以仕途为重,而作者却因年岁已大无法再为国家出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文,号白云,南宋时期杰出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豪放、悲壮,常常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切。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农民生活艰辛,作者以个人经历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农民心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的“扶杖追凉看稻花”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农村景象,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期待。然而,紧接着的“不烦轧轧踏沟车”则暗示了农业生产的辛苦与生活的琐碎,表现出一种对平凡生活的接受态度。最后两句则转向个人情感,表达了年纪渐长,无法再为国家效劳的无奈,体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自身境遇的自省。整首诗在描绘农村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扶杖追凉看稻花”:拄着拐杖走向凉爽的地方,欣赏稻田的花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对丰收的期待。
- “不烦轧轧踏沟车”:不再担心田间车轮的轧轧声,暗示了一种对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
- “残年无以酬公上”:年事已高,无法再为国家效劳,表达了对国家的歉疚与无奈。
- “长作输租第一家”:长年缴纳租税,成为第一纳税户,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接受。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的修辞,如“扶杖追凉”与“不烦轧轧”,加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手法在“稻花”与“凉”中得到体现,象征着希望与安宁。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农村生活的深切观察,对丰收的期待,同时又表现出对人生无常与责任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稻花:象征着丰收与希望,代表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
- 凉:代表了宁静与安逸,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 轧轧声:暗示着生活的琐碎与不易,给人一种平凡生活的真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扶杖”指的是什么意思?
- A. 拄着拐杖
- B. 拄着树枝
- C. 拄着石头
-
诗中的“稻花”象征什么?
- A. 农民的辛苦
- B. 丰收的希望
- C. 国家繁荣
-
诗人对自己年老的感受是?
- A. 愉快
- B. 无奈
- C. 忧伤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在《春望》中同样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悲伤,虽然背景不同,但都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责任的深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