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白话文翻译:
水垢何曾相互沾染?仔细一看,二者都没有。
我寄语那位抹背的人,整天劳苦地挥舞着手臂。
轻轻地,轻轻地,居士本来是无垢的。
注释:
- 水垢:指水中沉积的污垢,这里引申为心灵的污秽。
- 相受:相互沾染、感染的意思。
- 揩背人:指为他人擦背的人,暗指那些帮忙的人。
- 挥肘:形容动作的幅度,这里是形容抹背的动作。
- 居士:指修行人或学者,强调其清净无垢的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散文、词均有极高的成就,风格豪放,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艰辛,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常以幽默和哲理来面对生活的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充分展现了苏轼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开篇“水垢何曾相受”以水垢象征心灵的污浊,表达了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在生活中,许多人往往被外物所困扰,心灵的纯净被各种世俗的纷扰所侵蚀。苏轼却以“细看两俱无有”来强调,在真实的自我面前,这些污垢并不存在,内心的宁静和纯洁是可以超越外在的困扰的。接下来,他通过“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描绘出一种轻松的生活场景,尽管擦背的人在辛苦地工作,但他似乎在提醒对方,不必太过用力,反而应当轻松面对生活。结尾“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则是对自身心境的坚定信念,表明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清净始终存在。
整首词以轻快的语调和形象的比喻,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心灵净化的深刻思考,既有哲理深度,又不失生活的趣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水垢何曾相受”:问自己心灵的污垢是否真的存在,表达对内心清净的追求。
- “细看两俱无有”:细致观察后发现,心灵的污垢其实是虚幻的。
-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对擦背的人说,尽管你在忙碌,但也要注意方式。
-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提醒自己和他人,内心是清净的,生活应当轻松。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垢”比喻内心的烦恼与污浊,形象生动。
- 反问:开头的反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对仗:整首词结构对称,增加了韵律美。
-
主题思想:本诗探讨了内心的清净与生活的态度,强调无论外在环境多么复杂,心灵的纯净是最重要的。提倡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劳苦,保持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 水垢:象征内心的烦恼与污浊,提醒人们要清理心灵的负担。
- 居士:代表一种追求内心纯净的理想状态,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 轻手:象征着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不必过于斤斤计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垢”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心灵的污浊
B. 外在的困扰
C. 生活的劳累 -
诗中“寄语揩背人”意指什么? A. 批评他人
B. 鼓励他人轻松面对生活
C. 赞美他人的工作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生活苦难
B. 内心的清净与乐观态度
C. 外在世界的纷扰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为苏轼的作品,探讨人生哲理与情感。
-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历史与个人情怀,风格相近。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者都使用“如梦令”这一词牌,但苏轼更倾向于哲学思考,李清照则多表现情感细腻。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