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笔》

时间: 2025-01-04 08:52:41

纷纷世趣竟多途,失在从人得在吾。

苟获一时儿女笑,定罹千古圣贤诛。

微生何事疑人佞,孟子当年亦自迂。

满眼悠悠懒商较,尽留来者议贤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纷纷世趣竟多途,
失在从人得在吾。
苟获一时儿女笑,
定罹千古圣贤诛。
微生何事疑人佞,
孟子当年亦自迂。
满眼悠悠懒商较,
尽留来者议贤愚。

白话文翻译:

纷纷扰扰的世俗趣味,真是多种多样,
迷失在他人的追随中,却又获得于我自己。
只要能获得片刻的儿女欢笑,
就必定会遭到千古圣贤的谴责。
我微不足道的人,又何必怀疑他人的谄媚,
孟子当年也曾显得迂腐。
眼前的一切,懒得去争辩,
只留下后人来评议贤愚。

注释:

  • 纷纷:形容繁杂、喧闹的样子。
  • 世趣:世俗的兴趣和趣味。
  • :道路、途径。
  • 失在从人:迷失在他人的随从和追随中。
  • 苟获:如果能够获得。
  • 儿女笑:指孩子们的欢笑。
  • :遭受。
  • 千古圣贤:历代的圣贤。
  • 微生:微不足道的生命。
  • 疑人佞:怀疑他人会谄媚。
  • 孟子: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主张仁义。
  • 悠悠:形容时间悠长,心境宽广。
  • 懒商较:懒得去争论或比较。
  • 来者议贤愚:让后人来评判谁是贤人,谁是愚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宋代诗人,字仲方,号天舒,生于北宋,卒年不详。他以诗名闻名,作品多表现对世事的思考与感悟,风格质朴而深邃。

创作背景:

《信笔》作于一个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对世俗的观察,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对追随他人、迎合世俗的批判。

诗歌鉴赏:

《信笔》以简练的语言和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人们在世俗纷扰中的迷失与困惑。诗的开头,王令用“纷纷世趣竟多途”来描绘世俗的复杂与多变,流露出对世间万象的无奈。接着,他反思追随他人而失去自我,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主,透过“失在从人得在吾”,表达了对于真正自我的追寻与坚守。

而在“苟获一时儿女笑,定罹千古圣贤诛”中,作者警醒世人:即便片刻的欢愉也可能带来永恒的谴责,传达了对短暂快乐的警惕与深思。接下来,诗中提及孟子,暗示即使是伟人也曾被视为迂腐,反映出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与对世俗偏见的无奈。

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懒商较”的态度,似乎对世事的争论已不再在意,留下来的是对后世的思考与评判。通过对这些复杂情感与思想的描绘,王令不仅在传达个人的感悟,也让读者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保持自我与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纷纷世趣竟多途:世间的趣味繁杂,路径多样,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象。
  2. 失在从人得在吾:在追随他人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我,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
  3. 苟获一时儿女笑:若是为了短暂的欢笑而妥协,必然会受到道德的惩罚。
  4. 定罹千古圣贤诛:这份欢笑将使人受到古代圣贤的批评。
  5. 微生何事疑人佞:微不足道的生命,何必对他人的谄媚表示怀疑。
  6. 孟子当年亦自迂:即使是孟子这样的思想家也曾被认为过于保守。
  7. 满眼悠悠懒商较:面对眼前的事情感到无奈,懒得去争辩。
  8. 尽留来者议贤愚:最后将一切留给后人来评判,是非对错。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个体与群体的对比,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 反问:通过疑问句式引导读者思考。
  • 比喻:将人生比作纷扰的世俗,以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信笔》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个体在世俗纷扰中迷失的反思,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且警示人们对短暂快乐的追求可能会导致长久的后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世趣:象征着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 儿女笑:象征着纯真与短暂的快乐。
  • 圣贤:代表了道德规范与历史的评判。
  • 悠悠: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宽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纷纷世趣竟多途”,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世俗的赞美
    • B. 对世俗的无奈与迷茫
    • C. 对个人努力的肯定
  2. “苟获一时儿女笑”中的“苟”字意指什么?

    • A. 只要
    • B. 如果
    • C. 绝对
  3. 诗中提到的“孟子”代表了什么?

    • A. 现实主义者
    • B. 传统思想的象征
    • C. 追求快乐的人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
  • 杜甫的《登高》:反映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王令《信笔》与李白《将进酒》:前者关注个体的迷失与反思,后者则是对人生短暂的豪放宣泄,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有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王令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