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终南山晚归
作者: 钱起 〔唐代〕
采苓日往还,得性非樵隐。
白水到初阔,青山辞尚近。
绝境胜无倪,归途兴不尽。
沮溺时返顾,牛羊自相引。
逍遥不外求,尘虑从兹泯。
白话文翻译:
在终南山上,采摘苓草的日子一天天往返,得到的性情却非樵夫的隐居。
白水江水开始变宽,青山依旧在不远处告别。
即使身处绝境,胜过无边的空虚,归途上的兴致也无穷无尽。
在沮丧时我回头看,牛羊自然而然地相互牵引。
逍遥的心境并不在外求,尘世的烦恼从此消散。
注释:
- 苓:指一种可食用的植物,通常指灵芝等。
- 樵隐:樵夫隐居的生活,表示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
- 白水:指白色的河流,象征着宁静与广阔。
- 绝境:指困境或极端的境地。
- 沮溺:指沮丧和沉溺。
- 逍遥:表示自由自在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仲明,号少山。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景色。诗作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创作背景:
《自终南山晚归》创作于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了他在终南山上的归程,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自终南山晚归》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逍遥自在的情怀。首句“采苓日往还”勾勒出诗人日常生活的场景,表现出采摘苓草的乐趣,而“得性非樵隐”则反映出他对隐士生活的反思,隐士的生活虽然清净,但并非他的真实追求。
接下来的“白水到初阔,青山辞尚近”呈现出山水的辽阔和美丽,诗人在归途上与自然亲密接触,心中充满了感慨。后面几句则转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即使身处困境,归途中依然能够找到快乐与希望,“沮溺时返顾”描绘出一种自我反省的情境,牛羊的相互引导则象征着生活的和谐与自然的力量。
最后,诗句“逍遥不外求,尘虑从兹泯”道出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的渴望,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烦恼的超越。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传递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与洒脱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采苓日往还:描绘诗人每日在山中采摘苓草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与自然亲密的关系。
- 得性非樵隐:表达诗人虽向往隐逸生活,但内心的性情与樵夫的生活并不相同,反映出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 白水到初阔:形象地描绘出河水宽广的景象,象征着开阔的心境。
- 青山辞尚近:青山依旧存在,表达出一种对自然永恒的感悟。
- 绝境胜无倪:即使在绝境中,也胜过无边的空虚,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归途兴不尽:归途上的兴致无穷,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沮溺时返顾:在沮丧时回头看,反映出对自己处境的反思。
- 牛羊自相引:牛羊在自然中自由相互牵引,象征着生活的和谐。
- 逍遥不外求:强调逍遥的心境并不依赖外界的追求。
- 尘虑从兹泯:尘世的烦恼因此而消散,表达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比如“白水到初阔,青山辞尚近”形成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牛羊的相互引导比喻人际关系的和谐。
- 意象:通过山水、牛羊等意象,传达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与逍遥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尘世烦恼的超越,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苓:象征着自然的馈赠和隐逸生活的乐趣。
- 白水:象征宁静、开阔的心境和人生方向。
- 青山:代表永恒与不变的自然,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 牛羊:象征生活的和谐与自然的简单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所描绘的主要场景是: A. 城市的喧嚣
B. 终南山的自然景色
C. 庙宇的宁静
D. 田园的繁忙 -
诗中的“牛羊自相引”主要象征: A. 自然的和谐
B. 人际关系的复杂
C. 生活的艰辛
D. 隐士的孤独 -
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A. 悲观
B. 消极
C. 积极
D.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对比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强调孤独的隐逸,而钱起则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