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吴藻
一路看山归。路转山回,薄阴阁雨黯斜晖。
白了芦花三两处,猎猎风吹。
千古冢累累。何限残碑。
几人埋骨几人悲。
雪点红炉炉又冷,历劫成灰。
白话文翻译:
一路看着山回归,路弯弯曲曲,薄薄的阴云和雨水使得斜晖黯淡无光。
芦花已经白了几处,随风摇曳。
千古的坟冢堆积如山,多少残缺的碑文。
有多少人被埋葬,多少人感到悲伤。
炉子上雪点般的火焰又冷却,经过劫难已化为灰烬。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路:一路上,指行走的路途。
- 薄阴:薄薄的阴云。
- 阁雨:阁上的雨,指雨滴落在屋檐上。
- 猎猎:形容风吹动的样子。
- 冢:坟墓。
- 残碑:破旧的碑刻,常指历史遗迹。
- 埋骨:埋葬尸体。
- 历劫成灰:经历磨难后化为灰烬。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具体指向某个典故,但“千古冢累累”可以引申为历史上无数埋骨之地,暗示了人类的无常与历史的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藻(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对历史的思考。他的诗风沉郁、深邃,常有哲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类悲剧的感慨。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吴藻在清代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便以“一路看山归”引入,展现出一种行者的孤独与沉思。随着“路转山回”,诗人似乎在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然而薄阴与雨水又给这一追寻罩上了一层阴郁的色彩,象征着人生的困惑与无奈。
接下来的“白了芦花三两处”,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又似乎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在风的吹拂下,芦花的白色与灰色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千古冢累累”更是将个人的沉思提升到历史的高度,多少人曾在此埋骨,多少悲伤随之而来,诗人通过这一刻画,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雪点红炉炉又冷,历劫成灰”,以炉火的冷却象征着生命的消逝,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所有的辉煌最终都化为无尽的灰烬。这种对生命的思考不仅富有哲理性,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的反思,使整首诗在情感上具有深邃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路看山归:行走的路途上,目光回望山峦,暗示人生旅途。
- 路转山回:路途曲折,象征人生的波折。
- 薄阴阁雨黯斜晖:天气阴沉,光线微弱,暗示情绪低落。
- 白了芦花三两处:自然的衰败与时间的流逝。
- 猎猎风吹:风声萧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 千古冢累累:历史的积淀,埋葬了多少生命。
- 何限残碑:碑文的残缺,象征历史的遗忘。
- 几人埋骨几人悲:反思生死,感叹人间的悲剧。
- 雪点红炉炉又冷:炉火渐冷,象征生命的消逝与孤独。
- 历劫成灰:经历磨难后,无一幸免,化为灰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雪点红炉”比喻生命的脆弱。
- 对仗:如“白了芦花三两处,猎猎风吹”,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风被赋予了“猎猎”的动作,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沧桑展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沉重感受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人生的旅途与目标。
- 芦花: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流逝。
- 冢:历史的沉积,代表着无数的生命故事。
- 残碑:历史的遗迹,象征被遗忘的过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古冢累累”表达了什么?
- A. 生命的繁荣
- B. 历史的沉淀
- C. 自然的美丽
-
“雪点红炉炉又冷”中的“雪点”比喻什么?
- A. 生命的消逝
- B. 冷酷的天气
- C. 快乐的时光
-
诗中反映了对人生的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无常
- C. 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展现了对历史和生命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 《静夜思》: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浪淘沙》在情感上的孤独感相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