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禅寺》
时间: 2025-01-01 11:48: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从白马驮经始,宝地绀园知有几。
今见逍遥岩洞深,啼猿坞接栖禅寺。
嵯峨楼阁东西桥,掬水闻香景趣饶。
讲经云外天花落,卓锡林边暑气消。
尘埃不到松关口,僧老渐随松影瘦。
谁知好事眼能青,借与诗人信宿逗。
山高地僻月空圆,晨钟暮鼓惊龙眠。
看来懒把无生学,长笑一声归钓船。
白话文翻译
自从白马驮着经书开始传教,宝地和绀园又能有多少?
如今见到逍遥岩深邃,啼猿的山坞正好连接栖禅寺。
高耸的楼阁东边是桥,掬水细闻香气,景色趣味多。
讲经的声音飘在云外,天花纷纷落下,林边的暑气渐渐消散。
尘埃无法抵达松关口,老僧渐渐随着松影变得瘦弱。
谁会知道,好的事情眼中能泛青光,借给诗人信宿逗留。
山高地僻月明空圆,晨钟暮鼓惊醒龙眠。
看来懒得去追求无生之学,长笑一声,归去钓船。
注释
- 白马:指白马寺,传说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地方。
- 绀园:可能指风景优美的地方,寓意清幽之境。
- 逍遥岩:指一个幽深的山岩,象征闲适自在。
- 卓锡:指持锡杖,通常是和尚的象征。
- 松关口:指松树环绕的山口,形象描绘出一个宁静的环境。
- 无生学:指一种哲学思想,强调超脱生死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放之,字子美,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作品多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历栖禅寺时,表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及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情趣。
诗歌鉴赏
《栖禅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崔放之对自然和禅宗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诗中通过描绘栖禅寺的美丽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以“白马驮经”引入,暗示了佛教的传入与文化的交融,接着描述了逍遥岩的深邃与啼猿的幽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诗中的“嵯峨楼阁”和“东西桥”描绘了栖禅寺的壮丽景观,流露出诗人对美景的赞美。接着,诗人以“讲经云外”描绘出超脱世俗的境界,表现了修行的清净与佛教的智慧。随着“尘埃不到松关口”,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栖禅寺的与世无争,表达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看来懒把无生学,长笑一声归钓船”,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既有对佛理的探讨,也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整体来看,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崔放之作为宋代文人的风范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从白马驮经始:引入佛教传入之始,暗示文化的渊源。
- 宝地绀园知有几:表达对佛教圣地的珍视与向往。
- 今见逍遥岩洞深:描绘山岩的深邃,传达悠然自得的情感。
- 啼猿坞接栖禅寺:通过描写猿啼,增添幽静的氛围。
- 嵯峨楼阁东西桥:描绘寺庙的雄伟壮观,体现人文景观。
- 掬水闻香景趣饶:通过细节描写,传达闲适的生活情趣。
- 讲经云外天花落:隐喻高深的佛理与自然的和谐。
- 卓锡林边暑气消:表现清凉雅致的环境,增强宁静感。
- 尘埃不到松关口:强调寺庙的清幽,远离尘世喧嚣。
- 僧老渐随松影瘦:描绘僧人的生活状态,传达岁月流逝的感慨。
- 谁知好事眼能青: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 借与诗人信宿逗:表达对诗人生活的认同与向往。
- 山高地僻月空圆:描绘宁静的夜空,象征内心的宽广。
- 晨钟暮鼓惊龙眠:通过钟声描绘时间的流逝,增添诗的韵味。
- 看来懒把无生学:表现对哲学的超然态度,强调自由。
- 长笑一声归钓船:结尾幽默,表达对钓鱼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晨钟暮鼓”,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如“啼猿”,赋予猿以人性,增添情感。
- 对仗:如“嵯峨楼阁东西桥”,平衡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佛教的敬仰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马:象征佛教文化的传入。
- 逍遥岩:代表自然的闲适与自由。
- 晨钟暮鼓:象征时间流逝与人生哲学。
- 钓船:隐喻自由与归隐的生活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马”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佛教的传入
- B) 自然景色
- C) 人生哲学
-
诗中的“啼猿”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 A) 热闹
- B) 寂静
- C) 哀愁
-
“晨钟暮鼓”体现了什么主题?
- A) 生活的喧嚣
- B) 时间的流逝
- C) 诗人的烦恼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对比崔放之与王维的山水诗,二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崔放之更强调禅宗文化的影响,而王维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山水诗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