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祈雪
谷中草木几经春,
敕额犹存古隶文。
千里耕桑安土俗,
一炉香火奉山君。
多留姓字溪边石,
惯见旌旗陇上云。
太守若贤神自感,
夜来入梦雪缤纷。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山谷中的草木经历了几次春天的更替,
山上的石碑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隶书文字。
千里之外的耕作与桑植,传承着这里的风俗,
一炉香火供奉着山神君王。
溪边的石头上刻有许多姓氏,
我常常看到旌旗在高地的云中飘扬。
若是太守有才德,自会感受到人们的心意,
昨夜梦中飞雪纷纷扬扬。
注释:
字词注释:
- 谷中:山谷之中。
- 敕额:用以记载或祝祷的石碑。
- 古隶文:古代的隶书文字。
- 耕桑:指农业与桑树种植。
- 香火:祭祀时焚烧的香。
- 山君:山神,地方神明。
- 姓字:姓氏的刻字。
- 旌旗:战斗或祭祀时使用的旗帜。
- 太守:地方官员,通常指州县的长官。
- 缤纷:纷飞,形容雪花飘落的情景。
典故解析:
- “敕额”指明代或宋代等地方对神灵的祭祀,多用以铭记地方历史或名人。
- “山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神的称谓,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逢龙,字子舆,号懋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秀丽,常以山水为题材,融入个人感情与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渴望雪的冬季,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期盼,也体现了对地方民俗的尊重。
诗歌鉴赏:
《祈雪》是一首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活和地方文化的深刻思考的诗。诗的开头通过“谷中草木几经春”引入,展现了自然界的轮回与变化,草木的生长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而“敕额犹存古隶文”则将时间的厚重感引入,古老的文字记录着历史与文化,增添了诗的深度与厚度。
接下来的“千里耕桑安土俗”,描绘了乡土的安宁与耕作的繁忙,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对传统的坚守。诗中提到的香火与山君,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与尊重,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最后两句则回归到个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蕴含对人情世俗的思考,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谷中草木几经春”:山谷里的草木经历了几次春天,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
- “敕额犹存古隶文”:古老的石碑上依然刻着隶书文字,表现了历史的积淀。
- “千里耕桑安土俗”:远方的耕作与桑树种植,体现了地方的传统与习俗。
- “一炉香火奉山君”:用香火祭祀山神,表现了对地方神灵的崇敬。
- “多留姓字溪边石”:溪边石头上留有许多姓氏,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纪念。
- “惯见旌旗陇上云”:常见旌旗飘扬在高地,暗示着地方的繁荣与文化传承。
- “太守若贤神自感”:如果太守有德行,自然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意。
- “夜来入梦雪缤纷”:梦中纷飞的雪,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 拟人:赋予太守以神性的感受,使其更具人情味。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形成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祈愿雪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木:象征生命与自然的力量。
- 敕额:代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香火:象征信仰与对神灵的敬仰。
- 姓字:体现人们对祖先的追思与铭记。
- 旌旗:象征地方的荣光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敕额”代表什么?
A. 山神
B. 古老的石碑
C. 乡土习俗 -
诗中的“千里耕桑”指的是:
A. 远方的美景
B. 农业与桑树种植
C. 山川河流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雪的祈愿
B. 对历史的追思
C. 对人情世俗的观察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雪》 by 杜甫
- 《江雪》 by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雪》注重描绘雪景的孤寂与悲凉,而翁逢龙的《祈雪》则更多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翁逢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