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湖面黏天不见堤,
湖心茭葑水周围。
暮鸿成阵鸦成队,
已落还飞久未栖。
白话文翻译:
湖面与天空连成一体,看不见堤岸;
湖心的芦苇在水中环绕。
傍晚时分,鸿雁成阵,乌鸦成队;
它们已落下来又飞起,长久未曾栖息。
注释:
- 黏:这里形容湖面与天空融为一体,视觉上看不出边界。
- 茭葑:一种水生植物,形如芦苇,生长于湖水中。
- 暮鸿:傍晚时飞行的鸿雁。
- 成阵:指飞行的鸿雁形成队形。
- 久未栖:形容鸟儿飞翔很久,没有找到栖息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江西婺源人。他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和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杨万里游历湖边之时,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及情感的真挚流露。在那个时期,诗人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反映出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湖天暮景五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边傍晚的宁静与美丽。诗作一开始,以"湖面黏天不见堤"引入,生动勾勒出湖面与天空交融的迷人景象,给人一种幽深的感觉。接着,"湖心茭葑水周围"描写了湖中芦苇环绕的生动场景,展现出自然的生机。第三句"暮鸿成阵鸦成队"将视野转向天空,描绘了傍晚时飞翔的鸿雁与乌鸦,形成生动的对比,既有高飞的鸿雁,也有归巢的乌鸦,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动和和谐。最后一句"已落还飞久未栖"则传达了一种孤寂感,仿佛在暗示着生命的流转与不安,给人以深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感受与独特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面黏天不见堤:湖面与天空浑然一体,堤岸在视野中消失,表现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 湖心茭葑水周围:湖中心的芦苇环绕在水中,描绘了湖泊的生机与活力。
- 暮鸿成阵鸦成队:傍晚时分,鸿雁成群地飞翔,乌鸦也在组队归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场景。
- 已落还飞久未栖:鸟儿在飞翔中落下又起飞,似乎在表达一种没有归属感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黏天”比喻湖面与天空的连结,增强了意境的深远。
- 拟人:鸟儿的活动赋予了一种生命的气息,使自然景象更具动感。
- 对仗:如“暮鸿成阵鸦成队”,对称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湖边的黄昏景象,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面:象征着宁静与宽广。
- 鸿雁:象征着自由与归属。
- 乌鸦: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归宿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湖面黏天”是什么意思?
A. 湖面与天空分开
B. 湖面与天空连成一体
C. 湖面很大
D. 湖面很小 -
“暮鸿成阵鸦成队”中,指的是哪种鸟?
A. 鹅
B. 鸽子
C. 鸿雁和乌鸦
D. 麻雀 -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高兴
B. 孤独与思考
C. 恐惧
D. 生气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但杨万里的作品更侧重于细腻的描写与瞬间的捕捉,而白居易则更倾向于哲理的探讨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