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近寒偏早,愁多梦不浓。
雅啼半夜月,鹤唳五更风。
晓接残灯里,吟成落叶中。
尘埃今已厌,懒听上方钟。
白话文翻译:
山近了,天寒的季节来得偏早,心中的愁绪使得梦境变得不那么浓烈。雅致的鸟鸣在半夜的月光下响起,孤鹤的哀鸣在五更的寒风中传来。清晨时分,依然在残灯下吟诗,诗句仿佛随着落叶飘荡。如今我已经厌倦了尘世的烦扰,懒得再去听那高处的钟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偏早:寒冷的季节来得比较早。
- 愁多梦不浓:心中愁苦多,梦境就不深沉。
- 雅啼:优雅的鸟鸣。
- 鹤唳:鹤的哀鸣声。
- 五更:指五更天,即凌晨时分。
- 晓接:清晨接续。
- 残灯:未熄灭的灯光。
- 吟成落叶中:吟诗的声音仿佛融入落叶之中。
- 尘埃:世俗的烦扰。
- 懒听上方钟:不想去听高处的钟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雅啼”和“鹤唳”都可以引申为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表现出诗人对宁静与孤独的向往。古代诗人常以鸟鸣、风声等自然景象寄托个人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字仲明,号子明,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山楼枕上》创作于一个清寒的早晨,诗人或是在山中小楼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愁苦,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山楼枕上》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山近寒偏早”,通过描述寒冷的早晨,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接下来的“愁多梦不浓”则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愁苦使得梦境变得淡薄,反映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雅啼半夜月,鹤唳五更风”两句,诗人通过鸟鸣与鹤叫,传递出一种幽静的意境,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孤寂。清晨的“晓接残灯里”则表现出诗人对夜晚的留恋,残灯下的吟诵,仿佛是对过去时光的追忆,而“吟成落叶中”则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融合,意象丰富。
最后两句“尘埃今已厌,懒听上方钟”更是表露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上方钟”象征着世俗的繁杂与喧嚣,诗人选择放弃去听,反而更显得心灵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厚的情感,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有机结合,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又深沉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近寒偏早:描绘寒冷的季节来得早,暗示时光的流转和环境的变化。
- 愁多梦不浓:愁苦的心情让梦境变得淡薄,展现诗人内心的孤独。
- 雅啼半夜月:夜间鸟鸣的清雅,渲染出宁静的氛围。
- 鹤唳五更风:鹤的叫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增加了孤寂的情感。
- 晓接残灯里:晨光中仍有残灯,暗示夜的余韵。
- 吟成落叶中:吟诗的声音与落叶相融,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
- 尘埃今已厌:厌倦了世俗的烦扰,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懒听上方钟:不愿再去理会世俗的喧嚣,彰显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拟内心情感。
- 拟人:鸟鸣与鹤叫被赋予情感,增加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雅啼”与“鹤唳”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反映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求与对世俗烦扰的厌倦,揭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稳定。
- 寒:代表内心的孤独和环境的清冷。
- 鸟鸣: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灵动。
- 落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钟声:象征世俗的喧嚣与烦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偏早”是指什么? A. 秋天来得早
B. 冬天来得早
C. 春天来得早
D. 夏天来得早 -
“晓接残灯里”中的“残灯”指的是什么? A. 已经熄灭的灯
B. 仍在发光的灯
C. 新点燃的灯
D. 破旧的灯 -
诗人“懒听上方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钟声的依恋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时间的珍惜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山楼枕上》都表现出诗人对孤独的感受,但《静夜思》更聚焦于思乡情怀,而《山楼枕上》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