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慧山泉》

时间: 2025-01-20 00:35:59

谁识澄渊万古清,潢污扰扰谩纵横。

出从山底应无极,流落人间自有声。

江汉想能同浩渺,尘沙虽混更分明。

从来旱岁为膏泽,安用茶经浪得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识澄渊万古清,
潢污扰扰谩纵横。
出从山底应无极,
流落人间自有声。
江汉想能同浩渺,
尘沙虽混更分明。
从来旱岁为膏泽,
安用茶经浪得名。

白话文翻译

谁能识得那清澈的深渊,万古以来依然如故?
污浊的水流纵横交错,然而只是在胡乱喧嚷。
泉水从山底流出,似乎没有尽头,
落到人间,自然会发出声音。
想想江汉的浩渺,
尽管尘沙混杂,却更显得清晰。
自古以来旱灾的年份反而会成为滋润的源泉,
何必借着茶经的名声来浪得虚名?

注释

  • 澄渊:清澈而深邃的水潭。
  • 潢污:指污浊的水。
  • 无极:无尽无尽的意思。
  • 流落:流到人间、散落。
  • 江汉:指长江和汉江,这里象征着大江大河的广阔。
  • 膏泽:滋润的水源,通常指干旱年份的雨水。
  • 茶经:指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关于茶的专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宝臣,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及人文思想。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以清泉为引子,反映出对自然和人间事物的深刻思考,借自然之景抒发对社会的感悟。

诗歌鉴赏

《和慧山泉》通过描绘清泉的特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澈之美的热爱与对人世纷扰的思考。诗中“谁识澄渊万古清”开篇便以疑问引入,表现出诗人对清泉的敬仰与对世俗的反思;“潢污扰扰谩纵横”则描绘了人世间的混乱与污浊,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出从山底应无极”进一步强调泉水的源远流长,象征着自然的恒久与纯净。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江汉想能同浩渺”将清泉与大江相联系,表明即使在尘沙与混沌之中,依然能够分辨出清晰的道理。最后一句“安用茶经浪得名”则反映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冷眼旁观,强调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名声,而在于自然的真实与内涵。

整首诗在清新中透出深邃的哲理,引人深思,也展示了诗人高远的情怀与对自然的崇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谁识澄渊万古清:问谁能理解这清澈的深潭有多么久远,表达对清澈纯净的向往。
    • 潢污扰扰谩纵横:描绘世间的污浊与混乱,表示对人世纷扰的无奈。
    • 出从山底应无极:泉水从山底涌出,象征着自然的无尽与永恒。
    • 流落人间自有声:泉水流淌至人间,自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象征真理自会显现。
    • 江汉想能同浩渺:联想到浩瀚的长江和汉江,表现对自然壮丽的感慨。
    • 尘沙虽混更分明:即使在喧嚣的尘世中,真正的道理依然清晰可辨。
    • 从来旱岁为膏泽:自古以来,干旱的年份反而成为滋润的源泉,暗喻逆境中的希望。
    • 安用茶经浪得名:何必借助茶经的名声来获取虚名,强调真实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比作生命的源泉,象征自然的纯粹。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照,增强了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引发读者思考。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世俗纷扰的思考,表达人在纷扰世界中应回归自然的哲理,强调真实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 澄渊:象征着清澈与真实,代表自然的纯洁。
  • 潢污:代表世俗的混乱与污浊,形成对比。
  • 山底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代表希望与生命力。
  • 江汉:象征广阔与浩瀚,表达对自然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谁识澄渊万古清”的意思是? A. 没有人知道澄澈的深潭
    B. 只有少数人理解深潭的清澈
    C. 大家都知道深潭的清澈
    D. 深潭的清澈无人能知

  2. “潢污扰扰谩纵横”中“潢污”指的是? A. 清澈的水
    B. 污浊的水
    C. 淡淡的水
    D. 汹涌的水

  3. 诗中提到的“安用茶经浪得名”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赞美茶的价值
    B. 对名声的追求
    C. 对名利的冷漠
    D. 对茶文化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同样以自然景色为题,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
  • 《登高》:杜甫的作品中体现了对生活困境的思考,与丁宝臣对世俗污浊的反思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