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时间: 2025-01-19 23:5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爱山居静,不耐山行喧。
山意岂有殊,嚣寂情自分。
谷深栖夕月,崖回穿朝暾。
藓翳石径迷,雨入岚气昏。
明霞烛溪练,灌木藏云根。
岩花秀以野,丹碧丛纷纭。
清辉亦可娱,惜哉非故园。
故园正清秋,桂馥芙蓉殷。
何当白云棹,言归黄叶村。
山中读我书,夙好良所敦。
白话文翻译:
我喜欢山中居住的宁静,不耐烦于在山中行走的喧嚣。山的情趣本无差别,喧嚣与寂静自是心情的分裂。山谷深邃,栖息着夕阳的月光,悬崖的回声穿透清晨的阳光。苔藓覆盖的小径令人迷惑,雨水渗入雾气使得视线模糊。晨曦照亮溪流,灌木丛中隐藏着云的根基。岩石上的花朵盛开在野外,红的、绿的丛生交错。清辉也能令人愉悦,然而遗憾的是不在故乡。故乡正值清秋,桂花香郁,芙蓉花繁盛。何时能乘着白云,回归黄叶村庄呢?在山中读书,乃是我向往的美好所在。
注释:
- 山居: 指在山中居住,通常与安静、自然相关。
- 不耐: 不喜欢。
- 岂有殊: 难道有差别?表示对山的理解是统一的。
- 藓翳: 苔藓遮蔽。
- 溪练: 溪水如练,形容溪水清澈。
- 良所敦: 理想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查元称,清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绘。
创作背景:
《山行》创作于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之际,反映了他对宁静山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忙都市生活的厌倦。
诗歌鉴赏:
《山行》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静谧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外界喧嚣的厌倦。诗中描写了山谷的深邃、岩石的花朵、溪水的明亮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恬静而美丽的氛围。这种氛围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诗歌在宁静中渗透出淡淡的忧伤。特别是“惜哉非故园”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诗的最后几句,诗人提到希望能乘白云归乡,体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在意象上巧妙地结合了自然与人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情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爱山居静,不耐山行喧: 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宁静生活的偏爱,与对喧嚣山行的厌倦。
- 山意岂有殊,嚣寂情自分: 山的意趣并无差异,喧嚣与寂静的感受源于内心。
- 谷深栖夕月,崖回穿朝暾: 描绘了山谷的深邃和朝霞的穿透,展现自然的美。
- 藓翳石径迷,雨入岚气昏: 描述小径被苔藓覆盖,雨水与雾气交融的迷蒙。
- 明霞烛溪练,灌木藏云根: 形象描绘了晨曦照耀溪水与灌木中隐藏的云根。
- 岩花秀以野,丹碧丛纷纭: 岩石上的花朵盛开,红绿交错,显示自然的繁华。
- 清辉亦可娱,惜哉非故园: 清晨的光辉虽美,却让人思念故乡的宁静。
- 故园正清秋,桂馥芙蓉殷: 描绘故乡秋天的美景,桂花香气与芙蓉花的繁茂。
- 何当白云棹,言归黄叶村: 表达对故乡的向往,希望能乘云归家。
- 山中读我书,夙好良所敦: 表达了在山中读书的悠闲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 “明霞烛溪练”将晨曦比作烛火,形象生动。
- 对仗: “谷深栖夕月,崖回穿朝暾”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 描述自然现象时常赋予生动情感,使之更具亲和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宁静山居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喧嚣世界的反思和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和理想生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 象征宁静、自然。
- 月、晨曦: 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开始。
- 苔藓、溪水: 象征自然的美与生活的细腻。
- 桂花、芙蓉: 象征故乡的美好与温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查元称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
诗中“何当白云棹”中的“白云”指的是什么? A. 雨
B. 云彩
C. 书本 -
诗人对山行的态度是? A. 喜欢
B. 不耐烦
C. 无所谓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 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强调山水的宁静与清幽。
- 李白《庐山谣》: 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