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非传》

时间: 2025-01-04 07:48:54

谏鼓招言事蔑闻,昧时自鬻更纷纷。

胸中著许堤防策,不救危身肯济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韩非传
作者: 张镃 〔宋代〕

谏鼓招言事蔑闻,
昧时自鬻更纷纷。
胸中著许堤防策,
不救危身肯济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谏言和忠告面前,世人却不以为然的无奈。诗人感叹那些在乱世中自我推销的人们,虽然心中有许多防范之策,却无力拯救自己,也不愿意去拯救君主。

注释:

  1. 谏鼓:指劝谏的声音,鼓励人们提出意见。
  2. 招言:招募言论,指征集建议和看法。
  3. 蔑闻:轻视的声音或言论。
  4. 昧时:不明白时势,迷失在当下的局势中。
  5. 自鬻:自我推销、出售自己。
  6. 纷纷:纷乱,形容很多,杂乱无章。
  7. 胸中:心中,内心所想。
  8. 堤防策:防范的策略或谋略。
  9. 不救危身:不去拯救危险的自己。
  10. 肯济君:愿意去拯救君主。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的主张和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诗人通过提及韩非,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无奈和对忠言逆耳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元信,号云峰,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后期活动于南宋。他以诗歌见长,作品多反映当时的政治、社会现象,风格雄浑,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国家面临外敌入侵与内政不稳。诗人借用韩非的传记,表达了对宰相和君主未能听取忠言的失望,以及对政治环境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张镃的《读韩非传》不仅是对韩非思想的回顾,更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映。诗中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充满谏言却无人倾听的环境,表现了当时社会对忠言的漠视。此情此景,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显而易见。后两句点明了诗人的立场,尽管胸中有计谋,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帮助君主,这种无力感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无奈与悲哀。整体来看,诗歌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情感,突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真诚劝谏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谏鼓招言事蔑闻:劝谏的声音被轻视,表明忠言在当时的无用。
  2. 昧时自鬻更纷纷:揭示了人们在迷失时机的情况下,选择自我推销,反映社会的混乱。
  3. 胸中著许堤防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智慧和谋略,但却无法施展。
  4. 不救危身肯济君:即使有能力救助他人,也难以自救,表现了深重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句对比忠言与无视的强烈反差。
  • 反问:通过无奈的口吻,隐含对时局的质问。
  • 象征:韩非象征了被忽视的智慧与真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政治环境的失望与无奈,忠告的价值被忽视,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谏鼓:象征忠诚与智慧。
  • 堤防策:代表内心的谋略与智慧。
  • 危身:象征个人的危机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韩非”是哪个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 A. 汉代
    • B. 战国
    • C. 唐代
  2. “胸中著许堤防策”中的“堤防策”指的是什么?

    • A. 保卫国家的策略
    • B. 个人的防范措施
    • C. 处理政务的方案
  3.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无奈?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忠言被轻视的失望
    • C. 对个人情感的困惑

答案:

  1. B. 战国
  2. B. 个人的防范措施
  3. B. 对忠言被轻视的失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张镃《读韩非传》与杜甫《春望》:两者都反映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张镃更注重忠言被忽视的主题,而杜甫则侧重于对家国之痛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韩非子》相关文献
  • 张镃生平及其作品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