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4 11:35:12

浅碧窗疏,深红路隐。

传来燕子归期近。

和烟和雨画池台,笛声不唤垂杨醒。

卯酒初酣,午妆还靓。

卖花人说春寒紧。

梦无寻处只瞢腾,一鹃啼断楼阴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易顺鼎
浅碧窗疏,深红路隐。
传来燕子归期近。
和烟和雨画池台,
笛声不唤垂杨醒。
卯酒初酣,午妆还靓。
卖花人说春寒紧。
梦无寻处只瞢腾,
一鹃啼断楼阴暝。

白话文翻译:

窗外的浅碧色,窗子疏朗,路上深红色的花朵隐约可见。
传来燕子归来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烟雨交融,池台如画,
笛声却无法唤醒垂柳的沉睡。
刚刚喝下卯时的美酒,午妆依旧靓丽。
卖花的人说春寒依然紧逼。
梦中无处可寻,只有迷惘的浮动,
一只杜鹃啼叫,声声断绝在楼台阴影中。

注释:

  • 浅碧窗疏:窗外的颜色是浅碧的,窗子开着,显得疏朗。
  • 深红路隐:路边的深红色花朵隐约可见。
  • 燕子归期近:燕子即将回来,意味着春天的临近。
  • 和烟和雨:形容烟雨交融的美景。
  • 笛声不唤垂杨醒:笛声无法唤醒沉睡的垂柳。
  • 卯酒初酣:早晨的酒刚刚喝上。
  • 午妆还靓:午后的妆容依然美丽。
  • 春寒紧:春天的寒冷依然存在。
  • 梦无寻处只瞢腾:梦境没有归处,只有模糊的漂浮。
  • 一鹃啼断楼阴暝:一只杜鹃的啼叫声打断了楼上的阴暗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易顺鼎,清代词人,生于1710年,卒于1770年。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作品常体现细腻的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踏莎行》创作于春季,正值春寒时节,诗人通过描绘窗外的景象,表达对春天的期待与思念,同时也暗含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踏莎行》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生机与盎然的气息。首句“浅碧窗疏,深红路隐”便为整首词奠定了明亮的基调,窗外的春色和路边的花朵映衬出一种和谐美丽的景象。燕子的归来象征着春天的临近,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表现出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诗中“和烟和雨画池台”的描写更是将春天的温柔气息烘托得淋漓尽致,笛声的悠扬与垂杨的沉睡形成鲜明对比,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引入了“卯酒初酣,午妆还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春日午后人们的闲适与愉悦,这种对比使得春寒紧迫的现实愈发显得刺眼。

整首词通过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琐事,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巧妙结合,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一句“一鹃啼断楼阴暝”更是将整首诗推向了高潮,杜鹃的啼声仿佛是对春天的呼唤,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浅碧窗疏:描绘窗外的颜色和景象,给人以清新感。
  • 深红路隐:路边的红花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 传来燕子归期近: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富有生命的气息。
  • 和烟和雨画池台:细腻的描写,展现春天的柔美。
  • 笛声不唤垂杨醒:笛声无法唤醒沉睡的自然,暗示生命的沉寂。
  • 卯酒初酣,午妆还靓:生活的惬意与美丽的外表。
  • 卖花人说春寒紧:反映现实,春寒依旧。
  • 梦无寻处只瞢腾:表达内心的迷惘与无助。
  • 一鹃啼断楼阴暝:杜鹃的啼叫打断了宁静,富有象征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和烟和雨”比喻春天的气息。
  • 拟人:笛声与垂杨的关系,表现自然与人之间的互动。
  • 对仗:如“卯酒初酣,午妆还靓”形成美的对比。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生活的细节,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活琐事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复苏。
  • 池台:代表自然之美,展现诗人的审美情趣。
  • 笛声:象征音乐与生活的宁静。
  • 杜鹃:象征哀愁与思乡,暗含对逝去时光的感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春寒紧”指的是什么?
    A. 春天来了
    B. 春天依旧寒冷
    C. 春天很温暖
    D. 春天来临

  2. 诗人在描写什么景象?
    A. 夏天的炎热
    B. 秋天的落叶
    C. 春天的生机
    D. 冬天的雪景

  3. “一鹃啼断楼阴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兴奋
    D. 平静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李商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易顺鼎的《踏莎行》与李商隐的《春夜喜雨》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前者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与情感的抒发,后者则强调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感受。两者在意象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诗词的美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