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秋夜》
时间: 2025-01-04 11:28: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露泠泠,秋风细细。
秋虫切切如私语。
有人不寐倚秋灯,
银屏疏影秋如水。
秋入秋肠,愁生愁际。
秋声听彻无情绪。
开帘独自看秋星,
秋河隐隐微波起。
白话文翻译:
秋夜的露水清凉而明亮,秋风轻轻拂过。
秋虫在黑夜中低声鸣叫,仿佛在私下交谈。
有人辗转难眠,倚靠在秋灯下,
银色的屏风上,影子稀疏,秋色如水般流淌。
秋意渐渐渗入内心,愁绪层出不穷。
听着秋声入耳,却感到无情的寂寞。
我独自拉开帘子,仰望秋星,
微波荡漾的秋河在远处隐约可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泠泠:形容水清冷的样子,这里指秋露的清凉。
- 切切:形容声音细微、柔和,像在悄声低语。
- 不寐:指失眠,无法入睡。
- 银屏:这里指的是白色的屏风,反射出月光和秋色。
- 愁生愁际:指愁绪不断滋生,愁苦交织。
- 无情绪:指情感空虚或无所牵挂。
- 隐隐:模糊不清,形容秋河的微波。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提及的“秋星”、“秋河”均暗含古代文人对秋夜自然景色的赞美与感慨,反映出古诗词中普遍存在的“秋”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庆曾,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夜,恰逢时节,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秋夜宁静氛围的感受与内心的愁苦。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这样的抒怀,寄托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踏莎行 秋夜》是一首典型的秋夜抒情诗。诗的开头,通过“秋露泠泠,秋风细细”描绘出一个清凉而宁静的秋夜场景,渗透出一种清幽的美感。接着,诗人引入秋虫的低鸣,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仿佛在倾诉着自己的心声。诗中“有人不寐倚秋灯”,表现出诗人因外界的宁静而无法入睡,心中烦忧重重。
诗的后半部分,“秋入秋肠,愁生愁际”更是将内心的愁苦与外界的景象相结合,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与无奈。开帘望星的画面,既是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也是对内心愁苦的反思。最后一句“秋河隐隐微波起”则以微波暗示着远方的未知与人生的无常。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将秋夜的静谧与内心的愁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露泠泠,秋风细细”:描绘了秋天的清晨,露水和微风的细腻感受,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秋虫切切如私语”:秋虫的鸣叫声细微而柔和,似乎在倾诉着心事。
- “有人不寐倚秋灯”:描写了诗人或他人的失眠状态,借助秋灯的温暖与孤独形成对比。
- “银屏疏影秋如水”:银色的屏风上投射出疏影,象征着秋天的清冷与流动。
- “秋入秋肠,愁生愁际”:愁绪如潮水般涌入内心,逐渐加重。
- “秋声听彻无情绪”:秋天的声音传入耳中,带来无情的孤寂感。
- “开帘独自看秋星”:拉开窗帘,独自仰望星空,展现孤独与思考。
- “秋河隐隐微波起”:秋河的微波轻轻荡漾,暗示着远方的未知与内心的动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虫的鸣叫比作私语,形象生动。
- 对仗:如“秋露泠泠,秋风细细”,工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秋声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诗歌借助自然景色反映个人情感,展现了人在寂静时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露:象征清凉与宁静,反映秋天的特点。
- 秋风: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秋虫:象征孤独与哀愁,传达内心的情感。
- 秋灯:象征温暖的陪伴,与孤独形成对比。
- 秋星与秋河:象征希望与迷惘,暗示着对未来的思考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虫切切如私语”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伤
-
诗中提到的“银屏”象征了什么?
- A. 华丽
- B. 孤独
- C. 自然
-
“秋河隐隐微波起”暗示了什么?
- A. 未来的希望
- B. 生活的平静
- C. 内心的动荡
答案:
- B. 孤独
- B. 孤独
- C. 内心的动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写了夜晚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思念的抒发;相比之下,俞庆曾的《踏莎行 秋夜》则更加注重秋天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愁苦交织,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代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