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王才臣再病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诗瘦知春瘦,时乖抑命乖。
病过三日雨,门掩半扉柴。
不面何曾久,於心便有怀。
端能暮出否,溪水减南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病而感到身体虚弱,春天的到来也似乎与他的病痛紧密相连,时运不济,命运也不顺。经过三天的雨,窗门紧闭,柴门半掩。即使脸上不曾久违地出现笑容,心中却总是怀念。难道今天傍晚能出去走走吗?溪水的流向似乎也在慢慢减少,南边的岸边更显得萧条。
注释:
字词注释:
- 瘦:此处指身体虚弱。
- 时乖:时运不佳,处境艰难。
- 门掩半扉柴:柴门半开,象征与外界隔绝。
- 不面:不曾面见,指久未与人见面。
- 於心便有怀:心中变得思念。
- 端能暮出否:难道今天傍晚能出去吗?
- 溪水减南涯:溪水流向减少,象征凋零。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特定典故,但“门掩半扉柴”可以看作一种隐喻,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外界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溪,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反映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再度生病之际,正值春天,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病痛与春天的关系,表达了对时运与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因病而感到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迫。开头两句通过身体的“瘦”与“时乖”对比,揭示了诗人对疾病的不满与对命运的无奈。尤其是“病过三日雨”,在描写天气的同时,巧妙地将个人的病痛与自然的变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因果关系。雨水的连绵似乎也在加重诗人的病痛,使他对春天的期待变得愈加渺茫。
接下来的“门掩半扉柴”,通过柴门的半掩,象征着诗人与外界的隔绝与内心的孤独,仿佛在暗示着他对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接下来的“不面何曾久”,更是表现了因病而不愿见人的心态,内心的思念与惆怅在此句中悄然浮现。
最后两句“端能暮出否,溪水减南涯”,则通过溪水的减少,隐喻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给人一种凋零的感觉,表明诗人在病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瘦知春瘦:诗人自觉因病而消瘦,春天也因此显得苍白。
- 时乖抑命乖:时局与个人命运都不顺。
- 病过三日雨:连续三天的雨,暗示病痛的延续。
- 门掩半扉柴:柴门半掩,象征隔绝与孤独。
- 不面何曾久:长久未见面,生疏了人际关系。
- 於心便有怀:心中思念,情感涌动。
- 端能暮出否:问自己是否能在傍晚出门。
- 溪水减南涯:溪水流向减少,暗喻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瘦”比喻诗人的身体状况,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个人的境况。
- 拟人:通过“溪水减南涯”赋予自然以情感,表现生命的流逝。
- 对仗:全诗的句式结构整齐,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病痛与命运的感叹,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外界的渴望,展现了一种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但在此诗中却与病痛相连,暗示生命的脆弱。
- 雨:象征忧伤与压抑,反映诗人的情绪。
- 柴门: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内心的孤独。
- 溪水: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瘦”字的含义是什么?
A. 瘦弱 B. 瘦身 C. 瘦肉 -
“门掩半扉柴”中“半扉”暗示了什么?
A. 开放 B. 隔绝 C. 欢迎 -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什么?
A. 期待 B. 绝望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春夜喜雨》-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表现了对国事的忧虑与感慨。
- 《春夜喜雨》:通过雨水的滋润,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杨万里的病痛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解析》
- 《杨万里诗文集》